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立题背景及意义第12-22页
    1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血液灌流技术第12-14页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第12-13页
        1.2 血液透析技术第13页
        1.3 血液灌流技术第13-14页
    2 血液灌流吸附材料第14-17页
        2.1 天然多糖类骨架介质第15页
        2.2 合成的高分子类介质第15页
        2.3 无机类骨架介质第15-16页
        2.4 血液灌流技术用吸附剂的基本性能要求第16页
        2.5 具有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第16页
        2.6 肾毒素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3 分子印迹技术第17-20页
        3.1 分子印迹材料的特点第17-18页
        3.2 分子印迹方法第18页
            3.2.1 共价印迹法第18页
            3.2.2 非共价印迹法第18页
            3.2.3 杂化印迹法第18页
        3.3 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20页
            3.3.1 本体聚合第18-19页
            3.3.2 沉淀聚合第19页
            3.3.3 原位聚合第19页
            3.3.4 悬浮聚合第19页
            3.3.5 表面印迹聚合第19-20页
    4 分子印迹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第20页
    5 分子印迹材料在清除肌酐和尿素方面的应用前景第20页
    6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第20-22页
第二章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第22-33页
    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2-23页
    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1 壳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3-24页
            2.1.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第23页
            2.1.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第23-24页
        2.2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第24页
        2.3 考察各因素对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影响第24页
        2.4 交联壳聚糖的表征第24-25页
            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第24页
            2.4.2 交联壳聚糖的热失重测定(TGA)第24页
            2.4.3 壳聚糖微球微观形态的观察第24-2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3.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第25-26页
            3.1.1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第25-26页
            3.1.2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第26页
        3.2 影响交联壳聚糖微球形成的条件第26-29页
            3.2.1 壳聚糖的浓度对制备微球的影响第26-27页
            3.2.2 醋酸浓度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27页
            3.2.3 不同的油水比例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27页
            3.2.4 搅拌速度对形成壳聚糖微球的影响第27-28页
            3.2.5 交联剂的浓度对形成壳聚糖微球的影响第28页
            3.2.6 乳化剂的类型对形成壳聚糖微球的影响第28-29页
            3.2.7 反应时间对形成壳聚糖微球的影响第29页
        3.3 交联壳聚糖的表征第29-32页
            3.3.1 红外图谱分析第29-30页
            3.3.2 热分析第30-31页
            3.3.3 扫描电镜观察聚合物的形貌特征第31-32页
    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的制备第33-53页
    1 仪器与试剂第34-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38页
        2.1 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第35页
            2.1.1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第35页
            2.1.2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板分子的除去第35页
        2.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作用力研究第35-36页
        2.3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第36页
        2.4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受热失重分析第36页
        2.5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肌酐和尿素识别性能的研究第36-38页
            2.5.1 肌酐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6页
            2.5.2 尿素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6页
            2.5.3 样品溶液在不同PH下对聚合物吸附情况的影响第36-37页
            2.5.4 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实验第37页
            2.5.5 考察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第37-38页
    3 实验结果第38-49页
        3.1 制备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化学过程第38-39页
        3.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作用力研究第39-40页
        3.3 聚合物的红外图谱分析第40-41页
        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热重分析(TGA)第41-42页
        3.5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第42-49页
            3.5.1 肌酐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2-43页
            3.5.2 尿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3-44页
            3.5.3 样品溶液在不同PH下对聚合物吸附情况的影响第44-45页
            3.5.4 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实验第45-46页
            3.5.5 印迹微球的等温结合线第46-49页
    4 实验讨论第49-52页
        4.1 肌酐尿素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过程的单因素分析第49-50页
            4.1.1 功能单体的选择第49页
            4.1.2 交联剂的用量对形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第49页
            4.1.3 反应体系的影响第49-50页
            4.1.4 反应生成聚合物的温度的影响第50页
            4.1.5 搅拌速度对合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第50页
        4.2 正交试验设计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3页
第四章 模拟血液灌流装置研究聚合物对血浆中的肌酐和尿素的吸附能力第53-61页
    1 仪器与试剂第53-54页
        1.1 仪器第53-54页
        1.2 试剂第54页
    2 实验方法第54-56页
        2.1 试剂的配制第54页
        2.2 色谱条件第54页
        2.3 模拟血液灌流装置的搭建第54-55页
        2.4 聚合物的蛋白吸附实验第55页
        2.5 自制的血液灌流柱穿透曲线的绘制第55页
        2.6 血液灌流柱对血浆中目标分子吸附性能的研究第55-56页
        2.7 方法学验证第56页
            2.7.1 专属性第56页
            2.7.2 标准曲线第56页
            2.7.3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第56页
            2.7.4 检测线及定量下限第5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3.1 血液灌流柱的蛋白吸附研究第56-57页
        3.2 血液灌流柱穿透曲线的绘制第57-58页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第58-60页
            3.3.1 专属性第58页
            3.3.2 标准曲线第58-59页
            3.3.3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第59-60页
            3.3.4 检测线与定量限第60页
    4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CN钳形铱化合物催化重氮化合物与1,4-环己二烯的不对称C-H键插入反应
下一篇:二茂铁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