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判道的补偿--以山西阳泉牵牛镇村《大头和尚戏柳翠》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理论与方法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大头和尚戏柳翠》播布、源流 | 第19-37页 |
第一节 《大》剧的播布与比较 | 第19-31页 |
一、全国的播布情况 | 第19-23页 |
二、省市之间的比较 | 第23-31页 |
第二节 《大》剧的流变 | 第31-37页 |
一、故事文本的梳理 | 第31-35页 |
二、《大》剧形态存续的历史演变 | 第35-36页 |
三、从度到戏的转换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大头和尚戏柳翠》展演情境 | 第37-69页 |
第一节 田野点概述 | 第37-48页 |
一、牵牛镇村概况 | 第37-44页 |
二、诙谐逗乐的《大头和尚戏柳翠》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 | 第48-59页 |
一、时间的意义 | 第49-54页 |
二、空间的意义 | 第54-59页 |
第三节 《大》剧形态描述 | 第59-69页 |
一、动作 | 第59-63页 |
二、服装道具 | 第63-66页 |
三、场图 | 第66-69页 |
第三章 离经叛道的补偿 | 第69-86页 |
第一节 关于《大》剧“离经叛道”的讨论 | 第69-79页 |
一、人性还是人欲的离叛 | 第69-71页 |
二、《大》剧产生的文化语境 | 第71-79页 |
第二节 自我协调与本我补偿 | 第79-86页 |
一、《大》剧即自我 | 第79-82页 |
二、本我补偿下的秩序整合 | 第82-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