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6-20页 |
| 2.1 资料说明 | 第16页 |
| 2.2 指数定义 | 第16-17页 |
| 2.3 统计方法 | 第17-20页 |
| 第三章 夏半年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IOD年际变化不同位相配置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 | 第20-34页 |
| 3.1 越赤道气流指数 | 第22-23页 |
| 3.2 越赤道气流与印度洋海温异常不同模态间的联系 | 第23-26页 |
| 3.3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IOD不同位相配置下越赤道气流的变化 | 第26-31页 |
| 3.4 影响越赤道气流变化的可能机理 | 第31-32页 |
| 3.5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夏半年印度降水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间的联系 | 第34-48页 |
| 4.1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的大气环流响应与降水相关分析 | 第36-40页 |
| 4.2 不同海温异常模态位相配置下海气异常特征 | 第40-44页 |
| 4.3 海温异常模态不同位相配置对印度降水的影响 | 第44-46页 |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夏半年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型ENSO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 | 第48-62页 |
| 5.1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型ENSO变化不同位相配置下海气异常特征 | 第48-57页 |
| 5.2 IOBM与CP型ENSO不同位相配置对东亚降水变化的可能影响 | 第57-59页 |
| 5.3 波作用通量分析 | 第59-60页 |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6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2-64页 |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 6.3 特色与创新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