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现代性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1 现代性的溯源 | 第16页 |
2.2 现代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3 现代性的影响 | 第17-19页 |
2.3.1 现代性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 | 第17页 |
2.3.2 现代性推动了解放人类进程 | 第17-18页 |
2.3.3 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 第18-19页 |
2.4 现代性问题的实质:人的生存困境 | 第19-22页 |
2.4.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0页 |
2.4.2 人与人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3 人与自我的关系 | 第21-22页 |
3 现代性视域下布洛赫乌托邦精神解读 | 第22-38页 |
3.1 乌托邦的由来及内涵 | 第22-23页 |
3.1.1 “乌托邦”的词源追溯 | 第22页 |
3.1.2 “乌托邦”的内涵 | 第22-23页 |
3.2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形成 | 第23-28页 |
3.2.1 乌托邦精神与社会危机 | 第23-24页 |
3.2.2 乌托邦精神与“弥赛亚主义” | 第24-25页 |
3.2.3 乌托邦精神与德国哲学 | 第25-26页 |
3.2.4 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 | 第26-28页 |
3.3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文化意蕴 | 第28-30页 |
3.3.1 乌托邦精神是人的自我救赎 | 第28页 |
3.3.2 乌托邦精神是一种超越的维度 | 第28-29页 |
3.3.3 乌托邦精神是对理想的追求 | 第29-30页 |
3.4 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 | 第30-33页 |
3.4.1 “找回自我” | 第31页 |
3.4.2 “变革世界” | 第31页 |
3.4.3 “超越死亡,走向永恒” | 第31-33页 |
3.5 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的唤醒 | 第33-38页 |
3.5.1 内在道路:“自我面对” | 第33-36页 |
3.5.2 外在道路:“使内在的成为外在的” | 第36-38页 |
4 现代性视域下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反思 | 第38-42页 |
4.1 现代性对乌托邦精神的唤醒 | 第38-39页 |
4.2 现代性对乌托邦精神的消解 | 第39-40页 |
4.3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40-41页 |
4.4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现代性的救赎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