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环境中的钚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1 Pu及其性质 | 第11-12页 |
1.1.2 环境中Pu的主要来源 | 第12-15页 |
1.1.2.1 大气核试验 | 第12-14页 |
1.1.2.2 核电站和核事故 | 第14-15页 |
1.1.3 环境中的Pu | 第15-16页 |
1.1.4 Pu在环境中的应用进展 | 第16-20页 |
1.1.4.1 我国土壤中钚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1.4.2 我国湖泊沉积物中的钚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1.4.3 我国河口和近海海域沉积物中钚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2.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30页 |
2.1 北部湾地理地貌 | 第23-24页 |
2.2 北部湾气象条件 | 第24-25页 |
2.3 北部湾水文条件 | 第25-26页 |
2.4 采样位置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实验与方法 | 第30-40页 |
3.1 环境样品的处理 | 第30-36页 |
3.1.1 环境样品的初步处理 | 第30页 |
3.1.2 环境样品的分离和纯化 | 第30-31页 |
3.1.2.1 环境样品中钚的分离 | 第30-31页 |
3.1.2.2 环境样品中钚的纯化 | 第31页 |
3.1.3 本研究当中使用的钚分离、提纯方法 | 第31-36页 |
3.1.3.1 环境样品的初步处理 | 第31-32页 |
3.1.3.2 土壤颗粒中钚的分离和提纯 | 第32-36页 |
3.2 钚的分析方法 | 第36-40页 |
3.2.1 常用的钚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2.1.1 α谱仪 | 第36页 |
3.2.1.2 加速器质谱(AMS) | 第36-37页 |
3.2.1.3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 第37页 |
3.2.2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仪器 | 第37-38页 |
3.2.3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4.1 北部湾沿岸土壤中钚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4页 |
4.1.1 北部湾沿岸表层样中钚的活度空间分布 | 第40-42页 |
4.1.2 钚含量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 第42-43页 |
4.1.3 钚比活度与~(137)Cs比活度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4.1.4 北部湾与其他区域的钚比活度对比 | 第44页 |
4.2 北部湾海洋沉积物中钚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4-50页 |
4.2.2 钚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布的关系 | 第47-48页 |
4.2.3 钚比活度与~(137)Cs、~(210)Pb比活度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4.2.4 钚沉积通量 | 第49-50页 |
4.3 钚的来源分析 | 第50-5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总结 | 第53-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