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3页 |
| 三、研究范畴的界定与说明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江西省合作事业沿革 | 第14-22页 |
| 第一节 建国前江西省合作事业概况 | 第14-16页 |
| 一、合作事业的开端——工人消费合作社 | 第14页 |
| 二、苏区合作事业的开展 | 第14-15页 |
| 三、国民政府领导的合作事业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建国后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的建设(1949—1979) | 第16-22页 |
| 一、供销合作社的组建 | 第16-19页 |
| (一)供销合作社建立的背景 | 第16-17页 |
|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建方式 | 第17-19页 |
| 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1949-1979) | 第19-22页 |
| (一)发展黄金期 | 第19-20页 |
| (二)几经撤并,曲折发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供销管理体制探究 | 第22-35页 |
| 第一节 供销社的管理机构 | 第22-29页 |
| 一、业务管理机构几度调整 | 第22-27页 |
| (一)省社机构 | 第22-25页 |
| (二)直辖市、专区机构 | 第25-26页 |
| (三)县(市)级与基层机构 | 第26-27页 |
| 二、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27-29页 |
| (一)社员代表大会 | 第27页 |
| (二)理事会、监事会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盈余分配制度 | 第29-31页 |
| 一、盈余分红的两难选择 | 第29-30页 |
| 二、盈余分配方式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计划统计管理制度 | 第31-35页 |
| 一、计划管理 | 第31-33页 |
|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31-32页 |
| (二)计划管理制度的演变 | 第32-33页 |
| 二、统计管理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状况 | 第35-51页 |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的主营业务 | 第35-37页 |
| 一、供应生产生活资料 | 第35-37页 |
| 二、收购农副产品 | 第37页 |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业务经营特点 | 第37-43页 |
| 一、“结合合同”制度 | 第37-39页 |
| 二、物资奖售制度 | 第39-41页 |
| 三、从各负盈亏到统负盈亏的财务制度 | 第41-43页 |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的问题及其调整 | 第43-51页 |
| 一、供销社亏损情况 | 第43-44页 |
| 二、业务经营的问题 | 第44-48页 |
| (一)失去计划的盲目购销 | 第44-46页 |
| (二)不合常理的经营环节 | 第46-47页 |
| (三)“不尽如人意”的经营素质 | 第47-48页 |
| 三、改善业务经营的运动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村市场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逐步占领农村市场 | 第51-53页 |
| 一、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原因 | 第51-52页 |
| 二、主导农村市场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领导农村私商改造 | 第53-58页 |
| 一、从“安得少,挤得多”到全面安排 | 第54-55页 |
| 二、“成绩不错,问题不少”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58-66页 |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其性质考察 | 第58-61页 |
| 一、政策走向:供销合作社兴衰的关键因素 | 第58-59页 |
| 二、计划管理: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59页 |
| 三、“商”抑或“官”: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探究 | 第59-61页 |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影响 | 第61-64页 |
| 一、组织者与领导者:供销合作社的积极影响 | 第62-63页 |
| 二、“垄断性与官商化”经营:供销合作社的消极影响。 | 第63-64页 |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