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平缝机模块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模块化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模块化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2.3 工业平缝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 2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分析及研究 | 第17-27页 | 
| 2.1 送布机构分析 | 第17-20页 | 
| 2.1.1 送布机构的工作过程 | 第17-18页 | 
| 2.1.2 送布方式分类 | 第18-20页 | 
| 2.2 旋梭机构分析 | 第20-24页 | 
| 2.2.1 梭子的类型 | 第20页 | 
| 2.2.2 旋梭机构传送类型 | 第20-21页 | 
| 2.2.3 旋梭机构的工作过程 | 第21-22页 | 
| 2.2.4 旋梭机构直齿锥齿轮设计 | 第22-24页 | 
| 2.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的标准调整 | 第24-25页 | 
| 2.4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设计流程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参数化设计 | 第27-37页 | 
| 3.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第27-31页 | 
| 3.1.1 参数化设计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 3.1.2 参数化设计分类 | 第28-29页 | 
| 3.1.3 参数化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 3.1.4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参数化设计的整体方案 | 第30页 | 
| 3.1.5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参数化设计注意的问题 | 第30-31页 | 
| 3.2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设计 | 第31-32页 | 
| 3.2.1 模块和模块化定义 | 第31页 | 
| 3.2.2 功能模块划分 | 第31-32页 | 
| 3.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划分 | 第32-35页 | 
| 3.3.1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特点和需求 | 第32-33页 | 
| 3.3.2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划分 | 第33页 | 
| 3.3.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实施方法 | 第33-35页 | 
| 3.3.4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优点 | 第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4 基于UG的模块化设计 | 第37-47页 | 
| 4.1 工业平缝机设计流程 | 第37页 | 
| 4.2 基于UG的模块化设计 | 第37-45页 | 
| 4.2.1 UG/WAVE技术 | 第38-40页 | 
| 4.2.2 部件间表达式建模技术 | 第40-42页 | 
| 4.2.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建模实例 | 第42-45页 | 
| 4.3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设计总参数关联关系 | 第45-4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基于UG NX二次开发交互系统实现 | 第47-73页 | 
| 5.1 UG二次开发 | 第47-50页 | 
| 5.1.1 UG二次开发工具 | 第47-48页 | 
| 5.1.2 UG二次开发应用范围 | 第48-49页 | 
| 5.1.3 UG二次开发流程 | 第49-50页 | 
| 5.2 工业平缝机送布旋梭机构模块化系统开发 | 第50-70页 | 
| 5.2.1 UG OPEN运行模式 | 第51页 | 
| 5.2.2 设置环境变量 | 第51-52页 | 
| 5.2.3 创建送布模块模板 | 第52-53页 | 
| 5.2.4 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53-59页 | 
| 5.2.5 编写系统应用程序 | 第59-70页 | 
| 5.3 系统功能实现效果 | 第70-7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