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基础概念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法 | 第15页 |
1.5.2 特尔斐测定法 | 第15页 |
1.5.3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 第15-16页 |
1.5.4 等间距法 | 第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4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2 水文条件 | 第19页 |
2.3 气候 | 第19页 |
2.4 土壤 | 第19页 |
2.5 社会经济 | 第19-20页 |
2.6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0-24页 |
第3章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36页 |
3.1 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 第24-26页 |
3.1.1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 第24页 |
3.1.2 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 第24-26页 |
3.2 评价因子的量化 | 第26-34页 |
3.2.1 评价因子分值化 | 第26-27页 |
3.2.2 有效土层厚度 | 第27-28页 |
3.2.3 表层土壤质地 | 第28页 |
3.2.4 剖面构型 | 第28-29页 |
3.2.5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9-30页 |
3.2.6 土壤pH值 | 第30-31页 |
3.2.7 排水条件 | 第31-32页 |
3.2.8 地形坡度 | 第32-33页 |
3.2.9 灌溉保证率 | 第33-34页 |
3.3 评价区域的划分 | 第34-36页 |
第4章 基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 | 第36-46页 |
4.1 查询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 第36页 |
4.2 光温潜力、产量比系数 | 第36页 |
4.3 制作“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计分表 | 第36-38页 |
4.4 耕地质量评价指数计算 | 第38-42页 |
4.4.1 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 | 第38-39页 |
4.4.2 计算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及国家自然质量等指数 | 第39页 |
4.4.3 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及国家利用等指数 | 第39-40页 |
4.4.4 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及国家经济等指数 | 第40-41页 |
4.4.5 划分复垦地块耕地质量等别 | 第41-42页 |
4.5 项目复垦耕地质量分析 | 第42-46页 |
4.5.1 耕地质量评价空间分布 | 第42-44页 |
4.5.2 耕地质量评价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