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0-13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2. 病例标准 | 第10-11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附录3) | 第1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3.1 病例分组 | 第11页 |
3.2 治疗方案 | 第11-12页 |
3.3 疗程 | 第12页 |
4. 疗效评定指标 | 第12页 |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第12页 |
4.2 腰椎活动度测评 | 第12页 |
5. 不良事件 | 第12页 |
6. 数据统计方法 | 第12页 |
7. 技术路线图(见附录8)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13-17页 |
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13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3) | 第13-14页 |
3.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值比较 | 第14-16页 |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4) | 第14页 |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5 ) | 第14-15页 |
3.3 两组治疗前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6) | 第15页 |
3.4 两组治疗后腰椎各活动度改善程度比较(见表2-7) | 第15-16页 |
4. 两组针刺数量比较分析 | 第16页 |
5. 安全性分析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17-25页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7页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7-18页 |
2.1 概况 | 第17-18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18页 |
2.3 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 第18页 |
3. 针灸治疗机制的现代研究 | 第18-19页 |
3.1 镇痛机理 | 第18-19页 |
3.2 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 | 第19页 |
3.3 针刺对骨骼肌的影响 | 第19页 |
4. 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特点 | 第19-21页 |
4.1 经络辨证取穴 | 第19-20页 |
4.2 病因辨证取穴 | 第20页 |
4.3 神经节段取穴 | 第20页 |
4.4 以痛为腧取穴 | 第20-21页 |
5. 脏腑别通理论探讨 | 第21-22页 |
6. 选穴依据 | 第22页 |
6.1 鱼际穴选择依据 | 第22页 |
6.2 鱼际穴针法 | 第22页 |
6.3 对照组选穴依据 | 第22页 |
7.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第22-23页 |
8. 结果分析 | 第23页 |
8.1 治疗效果分析 | 第23页 |
8.2 针刺刺激量的初步探讨 | 第23页 |
8.3 实际操作方面 | 第23页 |
8.4 针刺量方面 | 第23页 |
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附录 | 第28-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文献综述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作者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