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6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9-11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四) 脱落标准 | 第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1页 |
(二) 中医证型分布统计 | 第11页 |
(三) 疏肝清心法干预亚健康状态肝郁扰神证疗效观察 | 第11-13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13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13-25页 |
(一) 亚健康状态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第13-17页 |
(二) 中医证型分布 | 第17-18页 |
(三) 疏肝清心法干预亚健康状态肝郁扰神证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 第18-25页 |
四、结果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9页 |
一、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内涵 | 第26-27页 |
(一)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诊断 | 第26页 |
(二)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 第26页 |
(三)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 第26-27页 |
二、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及分布特点 | 第27页 |
三、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 | 第27-30页 |
(一) 中医对亚健康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二) 现代医学对其发生原因机制认识 | 第28-30页 |
四、亚健康的证候学研究 | 第30-31页 |
五、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一) 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健康评估法 | 第31页 |
(二) 专家咨询法(Delphi法) | 第31页 |
(三) 实验指标评价法及其它 | 第31页 |
(四) 问卷评定 | 第31-32页 |
六、亚健康状态的防治现状 | 第32-35页 |
(一)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 | 第32-33页 |
(二) 亚健康状态的治疗 | 第33-35页 |
七、肝郁扰神证的证候分析 | 第35页 |
八、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35-36页 |
(一)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 | 第36页 |
(二) 疏肝理气为先,清心为要 | 第36页 |
九、方义剖析 | 第36-39页 |
(一) 方药组成 | 第36页 |
(二) 组方原则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综述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