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输入与选择”: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方法说明 | 第19-20页 |
(二) 对研究方法的补充说明 | 第20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以H市五所高校为例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基督教在五所高校的传播概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动因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大学生对基督教的认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网络 | 第29-39页 |
第一节 随机传播 | 第30-32页 |
一、寻找信徒 | 第30-31页 |
二、校园随机传讲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人际传播 | 第32-35页 |
一、活动邀请 | 第33-34页 |
二、私人交往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组织传播 | 第35-38页 |
一、校园公益活动 | 第35-36页 |
二、宣教夏令营 | 第36-38页 |
第四节 网络传播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信仰的意义”构成:团契生活与信徒间交往 | 第39-55页 |
第一节 “信仰的共同体”:团契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团契的组织架构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团契聚会的一般形式 | 第43-53页 |
一、教唱新歌、诗歌敬拜 | 第43-45页 |
二、证道 | 第45-50页 |
三、奉献 | 第50-51页 |
四、小组分享 | 第51-52页 |
五、实际应用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校园内交往:团契生活的延伸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社会的意义”传输:皈信的选择 | 第55-69页 |
第一节 身份的转换:作为信徒的大学生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情境中的选择 | 第58-69页 |
一、个案的访谈 | 第59-67页 |
二、信徒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9-72页 |
一、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复杂性 | 第69页 |
二、多重作用下的宗教皈依 | 第69-70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附录一:大学生信徒与基督教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附录二:采访提纲 | 第74页 |
附录三:访谈对象对照表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