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1.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4页 |
1.2 国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 苍南沿浦湾区域概况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1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18-19页 |
2.1.1 采样时间与断面布设 | 第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1.3 沉积物采样 | 第19页 |
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2.2.1 相对重要性指数 | 第19页 |
2.2.2 更替率指数 | 第19页 |
2.2.3 G-F多样性指数 | 第19页 |
2.2.4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19-20页 |
2.2.5 ABC曲线 | 第20页 |
2.2.6 典范对应分析 | 第20-21页 |
2.2.7 功能群划分 | 第21页 |
2.3 沉积物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2.3.1 沉积物的委托测定 | 第21页 |
2.3.2 沉积物的测定标准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秋茄林种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 第22-34页 |
3.1 种类组成 | 第22-23页 |
3.2 四个季节的优势种与重要种及季节变化 | 第23-25页 |
3.2.1 秋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 第23页 |
3.2.2 冬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 第23页 |
3.2.3 春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 第23-24页 |
3.2.4 夏季优势种与重要种 | 第24-25页 |
3.3 四个季节的资源密度与生物量 | 第25-27页 |
3.3.1 秋季密度与生物量 | 第26页 |
3.3.2 冬季密度与生物量 | 第26页 |
3.3.3 春季密度与生物量 | 第26-27页 |
3.3.4 夏季密度与生物量 | 第27页 |
3.4 四个季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27-29页 |
3.5 四个季节的ABC曲线法分析 | 第29-30页 |
3.6 沉积物质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7 典范对应分析 | 第31-32页 |
3.8 讨论 | 第32-34页 |
3.8.1 四个季节之间群落组成变化 | 第32-33页 |
3.8.2 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数的季节变化 | 第33页 |
3.8.3 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秋茄林种植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 | 第34-42页 |
4.1 结果 | 第34-41页 |
4.1.1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 | 第34-39页 |
4.1.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多样性 | 第39-41页 |
4.2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秋茄林种植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 第42-50页 |
5.1 种类组成 | 第42页 |
5.1.1 种植前后物种组成 | 第42页 |
5.1.2 优势种 | 第42页 |
5.2 资源密度 | 第42-43页 |
5.3 物种多样性 | 第43-44页 |
5.4 G-F多样性指数 | 第44-45页 |
5.5 ABC曲线法分析 | 第45-48页 |
5.6 讨论 | 第48-50页 |
5.6.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变化 | 第48页 |
5.6.2 属级和科级多样性 | 第48页 |
5.6.3 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变化 | 第48-49页 |
5.6.4 秋茄种植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第49页 |
5.6.5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所受干扰程度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总结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1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