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课题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45页 |
2.1 中国铁矿资源 | 第23-26页 |
2.2 中国铝土矿资源 | 第26-28页 |
2.3 高铁铝土矿资源及特点 | 第28-29页 |
2.4 国内外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29-36页 |
2.4.1 国内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2.4.2 国外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2.5 铁铝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 第36-42页 |
2.5.1 物理法 | 第36-38页 |
2.5.2 化学法 | 第38-40页 |
2.5.3 生物法 | 第40-42页 |
2.6 现有高铁铝土矿综合利用工艺优缺点 | 第42-43页 |
2.7 高铁三水铝土矿铁铝分离及其综合利用新工艺 | 第43-45页 |
第3章 高铁三水铝土矿散料体金属化还原-分选工艺研究 | 第45-71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45-49页 |
3.1.1 高铁三水铝土矿 | 第45-48页 |
3.1.2 还原用煤 | 第48-49页 |
3.2 金属化还原-分选工艺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3.3 实验方法与方案 | 第50-51页 |
3.3.1 实验方案 | 第50页 |
3.3.2 工艺考核指标 | 第50-51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66页 |
3.4.1 磁场强度的影响 | 第51-55页 |
3.4.2 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3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4 配碳比的影响 | 第60-63页 |
3.4.5 铝土矿粒度的影响 | 第63-66页 |
3.5 还原产物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 第66-67页 |
3.6 还原过程物相迁移规律及限制环节 | 第67-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高铁铝土矿热压块制备及其优化研究 | 第71-89页 |
4.1 实验原料 | 第71-72页 |
4.1.1 高铁铝土矿 | 第71页 |
4.1.2 热压用煤 | 第71-72页 |
4.2 实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 第72-76页 |
4.2.1 热压工艺流程 | 第72-74页 |
4.2.2 实验方案 | 第74-75页 |
4.2.3 响应曲面优化法 | 第75-76页 |
4.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4.3.1 配碳比对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2 矿粉粒度对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8-80页 |
4.3.3 煤粉粒度对热压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4.4.1 数据回归拟合 | 第83页 |
4.4.2 拟合模型方差分析 | 第83-85页 |
4.4.3 配煤量和矿粉粒度的交互影响 | 第85-86页 |
4.4.4 配煤量和煤粉粒度的交互影响 | 第86-87页 |
4.4.5 煤粉粒度和矿粉粒度的交互影响 | 第87-88页 |
4.4.6 热压块制备优化工艺参数确定与验证 | 第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高铁铝土矿热压块金属化还原-分选工艺研究 | 第89-123页 |
5.1 实验方法与方案 | 第89-90页 |
5.2 热压块金属化还原-分选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105页 |
5.2.1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90-95页 |
5.2.2 配碳比的影响 | 第95-100页 |
5.2.3 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5.3 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1页 |
5.4 添加剂对金属化还原分选的优化及机理探讨 | 第111-120页 |
5.4.1 铁颗粒生长过程分析 | 第112-113页 |
5.4.2 铁颗粒生长机理探讨 | 第113页 |
5.4.3 Li_2CO_3优化作用 | 第113-116页 |
5.4.4 金属铁粉优化作用 | 第116-119页 |
5.4.5 Li_2CO_3和金属铁粉双重优化作用 | 第119-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6章 高铁三水铝土矿碳热还原热力学研究 | 第123-141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123-124页 |
6.2 固相反应热力学 | 第124-132页 |
6.2.1 Fe-Al-O体系固相反应 | 第125-126页 |
6.2.2 Fe-Si-O体系固相反应 | 第126页 |
6.2.3 Fe-Al-Si-O体系固相反应 | 第126-127页 |
6.2.4 Al-Si-O体系固相反应 | 第127-132页 |
6.3 固相反应产物碳热还原热力学 | 第132-138页 |
6.3.1 Fe-Al-O体系固相反应产物碳热还原 | 第132-133页 |
6.3.2 Fe-Si-O体系固相反应产物碳热还原 | 第133-134页 |
6.3.3 Fe-Al-Si-O体系固相反应产物碳热还原 | 第134-135页 |
6.3.4 Al_2O_3置换SiO_2的反应 | 第135页 |
6.3.5 SiO_2置换Al_2O_3的反应 | 第135-138页 |
6.4 还原过程限制性产物和反应分析 | 第138-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7章 高铁三水铝土矿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第141-159页 |
7.1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概述 | 第141-149页 |
7.1.1 动力学方程 | 第141页 |
7.1.2 热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1-142页 |
7.1.3 动力学机理函数 | 第142-146页 |
7.1.4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确定 | 第146-147页 |
7.1.5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147-149页 |
7.2 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分解动力学 | 第149-158页 |
7.2.1 TG-DSC曲线分析 | 第149-151页 |
7.2.2 活化能计算 | 第151-156页 |
7.2.3 最概然机理函数判断和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156-15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8章 非磁性物制取一次铝硅合金探索研究 | 第159-177页 |
8.1 可行性分析 | 第159-163页 |
8.1.1 一次铝硅合金的应用概况 | 第159-161页 |
8.1.2 一次铝硅合金的生产概况 | 第161-162页 |
8.1.3 碳热还原法制取一次铝硅合金的优点 | 第162-163页 |
8.2 非磁性物制取一次铝硅合金反应热力学 | 第163-167页 |
8.2.1 Al_2O_3-C体系 | 第164-165页 |
8.2.2 SiO_2-C体系 | 第165-166页 |
8.2.3 Al_2O_3-SiO_2-C体系 | 第166-167页 |
8.3 非磁性物制取一次铝硅合金理论计算 | 第167-171页 |
8.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8.3.2 配碳量的影响 | 第169-171页 |
8.4 非磁性物制取一次铝硅合金探索实验 | 第171-173页 |
8.5 新工艺流程设计与应用前景 | 第173-175页 |
8.5.1 新工艺流程设计 | 第173-175页 |
8.5.2 产品性能及用途 | 第175页 |
8.5.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75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1-197页 |
作者简介 | 第197-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