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体力学论文--多相流论文

多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1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发展第13-15页
        1.2.1 不同层面的流体模型第13-14页
        1.2.2 格子Boltzmann方法第14-15页
    1.3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液两相流及相变模拟研究第15-17页
        1.3.1 气液两相格子Boltzmann模型第15-16页
        1.3.2 气液相变现象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7-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21页
2 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理论第21-37页
    2.1 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要素第21-22页
    2.2 单松弛格子Boltzmann方法(LBGK)第22-24页
        2.2.1 基本模型第22-23页
        2.2.2 单松弛格子Boltzmann方法(LBGK)的多尺度展开第23-24页
    2.3 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方法(MRT)第24-29页
        2.3.1 基本模型第24-26页
        2.3.2 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方法(MRT)的多尺度展开第26-29页
    2.4 伪势多相格子Boltzmann方法第29-30页
    2.5 单组份伪势多相格子Boltzmann方法第30-35页
        2.5.1 Shan-Chen单组份伪势模型第31页
        2.5.2 Zhang作用力伪势模型第31-32页
        2.5.3 Yuan等人的大密度比伪势模型第32页
        2.5.4 Kupershtokh等人的改进伪势模型第32-34页
        2.5.5 Maxwell理论解与伪势模型机理解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等温单组份伪势模型改进第37-101页
    3.1 状态方程改进第37-60页
        3.1.1 采用对比态状态方程的缺陷第37-38页
        3.1.2 使用常规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38-47页
        3.1.3 状态方程的调节第47-54页
        3.1.4 算例第54-59页
        3.1.5 自适应状态方程第59-60页
        3.1.6 小结第60页
    3.2 作用力模型改进第60-72页
        3.2.1 Kupershtokh作用力求取模型理论分析第61-63页
        3.2.2 LBGK作用力模型理论分析第63-65页
        3.2.3 LBGK作用力模型数值对比第65-68页
        3.2.4 改进后作用力模型与Li等人作用力模型对比第68-71页
        3.2.5 MRT模型第71-72页
    3.3 表面张力调节第72-87页
        3.3.0 表面张力理论分析第72-73页
        3.3.1 调节方法一第73-74页
        3.3.2 调节方法二第74-79页
        3.3.3 非均匀粘性系数对两种表面张力调节方法的影响第79-82页
        3.3.4 小结第82页
        3.3.5 算例第82-87页
    3.4 接触角模型改进第87-98页
        3.4.1 原始接触角方法的缺陷第88-93页
        3.4.2 几何接触角方法提出及改进第93-98页
        3.4.3 小结第98页
    3.5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4 相变换热模型第101-127页
    4.1 温度格子Boltzmann方程分析第102-108页
        4.1.1 温度格子Boltzmann方程的Chapman-Enskog展开第102-104页
        4.1.2 数值验证第104-108页
    4.2 相变换热模型第108-125页
        4.2.1 相变机理第108-109页
        4.2.2 相变温度方程推导第109-110页
        4.2.3 模型验证第110-115页
        4.2.4 相变现象模拟第115-125页
    4.3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27-131页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27-129页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1页
附录第141-143页
    A. 表面张力调节推导第141-142页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典型生命线工程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