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藏汉佛教修道次第比较研究

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绪论第15-24页
    一、问题与意义第15-17页
    二、研究之现状第17-21页
    三、内容与思路第21-22页
    四、方法与创新第22-24页
第一章 藏汉佛教修道次第界定第24-36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清第24-31页
        一、“修道次第”与“修道方法”第24-25页
        二、“修道次第”、“道次第”与“菩提道次第”第25-26页
        三、“三士说”与“三士道”第26-28页
        四、“藏传佛教修道次第”与“汉传佛教修道次第”第28-29页
        五、“显教修道次第”与“密教修道次第”第29-30页
        六、“判教”与“修道次第”第30-31页
    第二节 主要功能诠说第31-36页
        一、体系建构功能第31-32页
        二、宗义传播功能第32-33页
        三、生命整合功能第33-36页
第二章 藏传佛教修道次第概要第36-73页
    第一节 雏形期的基本情况第36-41页
        一、寂护、莲花生的修道次第痕迹第36-37页
        二、莲花戒《修习次第论》第37-41页
    第二节 盛大期的主要脉络第41-62页
        一、阿底峡《菩提道炬论》所开风气及噶当传承第41-46页
        二、宁玛派大圆满次第第46-49页
        三、噶举派大手印次第第49-55页
        四、萨迦派道果法次第第55-58页
        五、觉囊派他空见次第第58-62页
    第三节 定制期的核心内容第62-73页
        一、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第62-69页
        二、格鲁后学之演释第69-71页
        三、他宗声力之式微第71-73页
第三章 “汉传佛教有修道次第”之论证第73-91页
    第一节 语源考察第73-76页
        一、印、藏、南传佛教中的相应语汇第73-74页
        二、汉地佛教对“修道次第”概念之运用第74-76页
    第二节 理论形态辨析第76-80页
        一、以三学、四谛、六度为例第76-78页
        二、以境、行、果为例第78-79页
        三、以修道方法为例第79-80页
    第三节 从汉地佛教的独特性探讨第80-85页
        一、汉地文化“前理解”的独特性第81-82页
        二、汉地佛教思维结构的独特性第82-85页
    第四节 从顿渐关系的一体性另解第85-91页
        一、理须顿悟而事须渐除第85-87页
        二、顿渐相破相依第87-91页
第四章 汉传佛教修道次第梳理第91-152页
    第一节 初建期的渐成规模第91-101页
        一、“四禅八定”之小乘禅境分第91-97页
        二、“般若性空”之大乘次第见第97-101页
    第二节 成熟期之大者气象第101-148页
        一、天台宗次第第102-111页
        二、三论宗次第第111-115页
        三、唯识宗次第第115-122页
        四、华严宗次第第122-128页
        五、净土宗次第第128-134页
        六、律宗次第第134-138页
        七、唐密次第第138-143页
        八、禅宗次第第143-148页
    第三节 隐匿期之有实无名第148-152页
        一、该时期“无”修道次第之原因第148-150页
        二、该时期“有”修道次第之原因第150-152页
第五章 藏汉佛教修道次第之比较第152-185页
    第一节 理论前提对比第152-153页
        一、藏传佛教修道次第之“三士说”第152-153页
        二、汉传佛教修道次第之“根乘不定说”第153页
    第二节 结构模式对比第153-161页
        一、藏传佛教诸宗对“三士道”的遵属第153-157页
        二、汉传佛教各家于“圆乘道”的体现第157-161页
    第三节 判说依据对比第161-167页
        一、解脱众生的目的性第161-162页
        二、涅槃见地的究竟性第162-163页
        三、一乘之法的圆融性第163-164页
        四、受众根乘的多重性第164页
        五、因机设教的灵活性第164-166页
        六、次第结构的相对性第166-167页
    第四节 学说组织进路对比第167-172页
        一、见行双重第167-168页
        二、贯通三乘第168-170页
        三、判教思维第170-172页
    第五节 核心元素对比第172-177页
        一、菩提心第172-173页
        二、善知识第173页
        三、戒律第173-174页
        四、止观第174-175页
        五、唯识第175-176页
        六、对破第176-177页
    第六节 主要特征对比第177-185页
        一、藏传佛教修道次第的主要特征第177-181页
        二、汉传佛教修道次第的主要特征第181-185页
结语第185-193页
    一、藏汉佛教修道次第之内容回溯第185-186页
    二、藏汉佛教修道次第之异同总说第186-189页
    三、藏汉佛教修道次第之转型思考第189-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1页
后记第201-20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成果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3SiC2改性C/SiC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