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动态监测样地和植物生长研究 | 第13页 |
1.2.2 植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联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1 研究区域背景 | 第17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17-18页 |
2.3 植被调查 | 第18页 |
2.4 环境因子调查 | 第18-19页 |
2.4.1 地形调查 | 第18-19页 |
2.4.2 土壤性质调查 | 第19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5.1 胸高断面积增长量 | 第19-20页 |
2.5.2 划分大树和小树 | 第20页 |
2.5.3 选取“目标物种” | 第20页 |
2.5.4 邻体生物环境 | 第20页 |
2.5.5 重要值 | 第20-21页 |
2.5.6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天童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的生长格局 | 第22-32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3 结果 | 第23-30页 |
3.3.1 两次调查中样地实生个体生长概况 | 第23-27页 |
3.3.2 不同生长型个体生长量比较 | 第27-28页 |
3.3.3 “目标物种”的生长概况 | 第28-30页 |
3.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物种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2-47页 |
4.1 引言 | 第32-3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4.2.1 邻体生物环境 | 第33页 |
4.2.2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4.3 结果 | 第33-41页 |
4.3.1 环境因子与全样地实生个体生长的关联 | 第33-34页 |
4.3.2 物种生长与地形的关系 | 第34-35页 |
4.3.3 物种生长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35-36页 |
4.3.4 物种生长与邻体生物环境的关系 | 第36-37页 |
4.3.5 同一物种在不同阶段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 | 第37-40页 |
4.3.6 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数值分布 | 第40-41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41-47页 |
4.4.1 物种生长与地形的关系 | 第41-44页 |
4.4.2 物种生长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44页 |
4.4.3 物种生长与邻体生物环境的关系 | 第44-45页 |
4.4.4 大树和小树生长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差异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47-49页 |
5.1 研究结论总结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一 两次调查中样地物种重要值及其组分值 | 第54-60页 |
附录二 两次调查中样地留存物种生长状况 | 第60-66页 |
附录三 物种生长与地形因子间的关联 | 第66-68页 |
附录四 物种生长与土壤性质的关联 | 第68-70页 |
附录五 物种生长与邻体生物环境的关联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