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证据制度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 宋之前及宋代证据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1-15页 |
(一) 宋之前的证据制度 | 第11-13页 |
(二) 宋代的证据制度 | 第13-15页 |
二、 宋代证据制度发展的背景 | 第15-22页 |
(一) 法律体系得到良好构建 | 第15-17页 |
(二) 阶级结构变化及诉讼主体扩大 | 第17-18页 |
(三) 司法官员选拔方式更加严格 | 第18-19页 |
(四) 权利意识觉醒及讼学讼师出现 | 第19-20页 |
(五) 印刷术造纸术促进证据类书籍出版 | 第20-22页 |
三、 宋代证据制度的分类 | 第22-27页 |
(一) 言词证据 | 第22-24页 |
1. 口供 | 第22-23页 |
2. 证人证言 | 第23-24页 |
(二) 物证和书证 | 第24-25页 |
1. 物证 | 第24-25页 |
2. 书证 | 第25页 |
(三) 检查勘验笔录 | 第25-27页 |
四、 宋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 第27-34页 |
(一) 契据成为重要的书证 | 第27-29页 |
1. 买卖契约 | 第27页 |
2. 典当契约 | 第27-28页 |
3. 租赁契约 | 第28页 |
4. 借贷契约 | 第28-29页 |
(二) 保障证人权益 | 第29-30页 |
1. 追摄证人须报请 | 第29页 |
2. 严禁远距离追摄证人 | 第29页 |
3. 严禁长时间扣押证人 | 第29-30页 |
(三) 限制刑讯 | 第30-31页 |
1. 限制刑讯的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2. 限制刑讯的适用对象 | 第31页 |
3. 限制刑讯的适用方式 | 第31页 |
(四) 形成系统的物证理论 | 第31-32页 |
(五) 注重鉴别书证真伪 | 第32-34页 |
五、 宋代证据制度影响下的司法改革 | 第34-39页 |
(一) 鞫谳分司及与证据制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二) 翻异别勘及与证据制度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三) 御笔断罪及与证据制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 司法回避及与证据制度的关系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