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研究综述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途径 | 第9-10页 |
第一章“取势”的概念 | 第10-13页 |
第一节“势”和“取势” | 第10-11页 |
第二节“取势”在画论中的体现 | 第11-13页 |
第二章“心师造化”与“畅神悦情” | 第13-26页 |
第一节“势”的构成种类 | 第13-16页 |
1、《溪山行旅图》“势”的构成种类 | 第13-15页 |
2、《魏园雅集图》“势”的构成种类 | 第15-16页 |
第二节“势”的构成形态 | 第16-19页 |
1、“势”和“笔” | 第16-17页 |
2、“势”和“形” | 第17-19页 |
第三节“取势”特点及节奏变化 | 第19-24页 |
1、《溪山行旅图》的“取势”特点及节奏变化 | 第19-22页 |
2、《魏园雅集图》的“取势”特点及节奏变化 | 第22-24页 |
第四节“取势”对意境的营造 | 第24-26页 |
1、“取势”与“情” | 第24-25页 |
2、“取势”与“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溪山行旅图》与《魏园雅集图》的“取势”比较 | 第26-29页 |
第四章“取势”在笔者创作中的运用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附录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