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8-22页
        1.1.1 信联网提出的背景第18-21页
        1.1.2 研究问题第21-22页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22-23页
        1.2.1 理论意义第22-23页
        1.2.2 实践价值第2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5-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7-2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8-44页
    2.1 商务信用基础理论第28-30页
        2.1.1 信用本质第28-29页
        2.1.2 商务信用第29-30页
    2.2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第30-33页
        2.2.1 中小企业信用表现第30-32页
        2.2.2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第32-33页
    2.3 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第33-36页
        2.3.1 基于专家判断法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第34-35页
        2.3.2 基于模型方法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第35-36页
    2.4 信用评估模型方法第36-43页
        2.4.1 基于违约预测的信用评估方法第36-41页
        2.4.2 基于测度评级的信用评估方法第41-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信联网商务信用理论第44-58页
    3.1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理论基础第44-47页
        3.1.1 商务信用评估第44-45页
        3.1.2 信用资产流通第45-47页
    3.2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内涵第47-51页
        3.2.1 信联网的概念第47-48页
        3.2.2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独特功能第48-49页
        3.2.3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创新性第49-51页
    3.3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技术架构第51-54页
        3.3.1 三个数据库第51-53页
        3.3.2 一套商务信用评估体系第53页
        3.3.3 多个商务信用应用端第53-54页
    3.4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评估体系第54-57页
        3.4.1 评估指标体系第54页
        3.4.2 数据支撑体系第54-56页
        3.4.3 模型方法体系第56页
        3.4.4 专家支持体系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第58-74页
    4.1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第58-61页
        4.1.1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第58-60页
        4.1.2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路第60-61页
    4.2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指标的数据来源第61-65页
        4.2.1 政府监管部门公信数据第62-63页
        4.2.2 电商平台交易数据第63-64页
        4.2.3 用户网络轨迹数据第64-65页
    4.3 信联网商务信用的衡量指标及其构成第65-67页
        4.3.1 “信联值”的设计目的第65-66页
        4.3.2 “信联值”的构成第66-67页
    4.4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第67-73页
        4.4.1 合规指标体系第69页
        4.4.2 践约指标体系第69-70页
        4.4.3 舆情指标体系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模型构建第74-92页
    5.1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方法的选择第74-77页
        5.1.1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流程第74-75页
        5.1.2 现有信用度量方法第75-76页
        5.1.3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方法的选择第76-77页
    5.2 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陷与改进第77-79页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77-78页
        5.2.2 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缺陷第78-79页
        5.2.3 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第79页
    5.3 确定商务信用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第79-84页
        5.3.1 群决策层次分析法第79-82页
        5.3.2 熵权法第82-84页
        5.3.3 熵权—层次分析法第84页
    5.4 信联网商务信用GAEF评估模型第84-90页
        5.4.1 评价过程第84-85页
        5.4.2 评价步骤第85-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6章 信联网商务信用评估实证分析第92-106页
    6.1 践约指标与数据来源第92-94页
        6.1.1 B2C卖方企业践约指标体系第92-93页
        6.1.2 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的选择第93-94页
    6.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第94-101页
        6.2.1 群决策AHP法计算主观权重第94-98页
        6.2.2 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第98-100页
        6.2.3 综合权重的确定第100-101页
    6.3 践约信联值实例运算第101-103页
        6.3.1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第101-102页
        6.3.2 评估对象的践约信联值的计算第102-103页
    6.4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03-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7章 信联网商务信用体系的应用分析第106-116页
    7.1 信联网商务信用体系的实现路径第106-107页
        7.1.1 信用监管服务平台第106页
        7.1.2 信用资产运营平台第106-107页
        7.1.3 信用信息追踪平台第107页
    7.2 信联网商务信用体系的服务内容第107-109页
        7.2.1 服务对象第107页
        7.2.2 服务内容第107-109页
    7.3 信联网商务信用体系的应用保障第109-111页
        7.3.1 数据支持体系第109-110页
        7.3.2 技术保障体系第110-111页
    7.4 信联网商务信用体系的应用价值第111-115页
        7.4.1 经济效益第112页
        7.4.2 社会效果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20页
    8.1 研究总结第116-117页
    8.2 研究局限第117-118页
    8.3 研究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附录:B2C卖方企业践约指标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原始数据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34-136页
后记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风险环境下的采购拍卖机制研究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税制演进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