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圏—大气层—电离层电场耦合机制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1.3 论文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LAIC电场源的产生机制及相关实验观测 | 第22-32页 |
2.1 固体物p-hole理论 | 第22-25页 |
2.2 实验证明 | 第25-28页 |
2.3 相关联的观测验证 | 第28-30页 |
2.4 其他的LAIC机制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电场渗透方程求解 | 第32-70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物理模型 | 第33-35页 |
3.2.1 大气弛豫时间 | 第33页 |
3.2.2 基本方程 | 第33-35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3 电导率模型 | 第35-38页 |
3.4 方程根求解LAI电场渗透方程及基本特征 | 第38-46页 |
3.4.1 求解方程 | 第38-40页 |
3.4.2 电导率剖面划分 | 第40页 |
3.4.3 边界条件及计算 | 第40-41页 |
3.4.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5 数值谱方法及上边界的选取 | 第46-54页 |
3.5.1 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3.6 计算与p-hole机制有关的特殊的事例 | 第54-62页 |
3.6.1 偶极子电场形态 | 第54-58页 |
3.6.2 大气底层电导率增大情况 | 第58-62页 |
3.7 附加电流机制激发电离层电场变化 | 第62-67页 |
3.7.1 附加电流排放和地表电场的关系 | 第62-64页 |
3.7.2 附加电流的电场渗透方程 | 第64-66页 |
3.7.3 计算结果与特征 | 第66-67页 |
3.8 本章总结及讨论 | 第67-70页 |
第四章 电离层电场和LAI电场渗透的耦合 | 第70-102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薄壳电离层理论电场模式 | 第71-74页 |
4.2.1 广义欧姆定律 | 第71页 |
4.2.2 地磁球坐标系及电离层薄层近似 | 第71-72页 |
4.2.3 经典电离层电势方程 | 第72-74页 |
4.3 薄壳电离层电场模式的求解结果分析 | 第74-83页 |
4.3.1 水平均匀电导率,磁力线I=90° | 第74-77页 |
4.3.2 水平均匀电导率,不同纬度及时间的情况 | 第77-80页 |
4.3.3 不同均匀的电离层电导率的情况 | 第80-83页 |
4.4 三维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 | 第83-91页 |
4.4.1 磁偶极子坐标系 | 第84-88页 |
4.4.2 三维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型(电流模型) | 第88-91页 |
4.5 三维电离层电场模式计算结果 | 第91-95页 |
4.5.1 电导率水平均匀的情况 | 第91-94页 |
4.5.2 电导率不均匀时情况 | 第94-95页 |
4.6 电离层电场模式的说明及三维和薄壳的对比 | 第95-99页 |
4.7 本章总结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与其他模型的对比及对赤道地区的讨论 | 第102-111页 |
5.1 上边界条件的差异—电离层导电层处理方式 | 第102-104页 |
5.2 二维和三维模型的差异—几何损失 | 第104-105页 |
5.3 电流函数处理的差异—欧姆定律及耦合 | 第105-107页 |
5.4 对赤道处LAI电场渗透的讨论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总结 | 第111-113页 |
6.2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