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梗丝形态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1 梗丝形态对卷烟吸阻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梗丝形态对卷烟硬度、焦油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梗丝形态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14页 |
1.3 梗丝形态及均匀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梗丝形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梗丝形态均匀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图像采集技术 | 第16-17页 |
1.4.1 显微投影仪数字图像采集技术 | 第16页 |
1.4.2 数码相机图像采集技术 | 第16-17页 |
1.4.3 图像扫描采集技术 | 第17页 |
1.4.4 CCD显微测量技术 | 第17页 |
1.5 图像处理的阈值分割 | 第17-19页 |
1.5.1 灰度化 | 第18页 |
1.5.2 Otsu阈值分割算法 | 第18页 |
1.5.3 灰度直方图的阈值分割 | 第18-19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6.1 梗丝图像参数的提取及测量 | 第19页 |
1.6.2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1.6.3 梗丝形态分形维数及形态不规则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1.6.4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20页 |
1.6.5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及均匀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梗丝图像的Otsu阈值分割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第22-2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 材料 | 第22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 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梗丝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仪器校正 | 第23页 |
2.2.3 梗丝图像的采集 | 第23-24页 |
2.2.4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Otsu阈值分割 | 第24页 |
2.2.5 测量系统设定标尺 | 第24-25页 |
2.3 Otsu阈值分割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第25-27页 |
2.3.1 Otsu阈值分割提取轮廓对比 | 第25页 |
2.3.2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 第25-27页 |
2.4 小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分布分析 | 第28-50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材料 | 第28页 |
3.1.2 仪器 | 第28-29页 |
3.2 方法 | 第29-32页 |
3.2.1 筛分取样方法 | 第29-30页 |
3.2.2 梗丝形态指数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2.3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建立及校正方法 | 第30页 |
3.2.4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组成图 | 第30-31页 |
3.2.5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实现流程图 | 第31-32页 |
3.3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建立及校正 | 第32-34页 |
3.3.1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3.2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校正 | 第33-34页 |
3.4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分析 | 第34-37页 |
3.4.1 梗丝形态在模型中直观分析 | 第35-36页 |
3.4.2 梗丝形态指数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3.4.3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区域的划分 | 第37页 |
3.5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37-49页 |
3.5.1 梗丝样品的筛网分布分析 | 第37-39页 |
3.5.2 梗丝样品的模型分布分析 | 第39-48页 |
3.5.3 梗丝样品的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3.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形维数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50-6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4.1.1 材料 | 第50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0页 |
4.2 方法 | 第50-52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2 样品图像的采集 | 第51页 |
4.2.3 梗丝面积和周长的测定 | 第51页 |
4.2.4 单一形态梗丝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4.2.5 混合形态梗丝样品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2.6 梗丝形态指数均值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3 单一形态梗丝及叶丝分形维数数据拟合分析 | 第52-57页 |
4.3.1 碎丝状梗丝样品数据拟合分析 | 第52-53页 |
4.3.2 丝状梗丝数据拟合分析 | 第53-54页 |
4.3.3 近丝状梗丝数据拟合分析 | 第54-55页 |
4.3.4 近片状梗丝数据拟合分析 | 第55页 |
4.3.5 片状梗丝数据拟合分析 | 第55-56页 |
4.3.6 叶丝数据拟合分析 | 第56-57页 |
4.4 单一形态梗丝及叶丝分形维数和外观特征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4.1 单一形态梗丝及叶丝分形维数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4.2 单一形态梗丝及叶丝外观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5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59-61页 |
4.5.1 梗丝形态的不规则性 | 第59页 |
4.5.2 梗丝形态均匀性系数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5.3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 | 第60-61页 |
4.6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 第61-63页 |
4.6.1 梗丝形态均匀性系数模型的验证分析 | 第61-62页 |
4.6.2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 第62-63页 |
4.7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及均匀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64-70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5.1.1 材料 | 第64页 |
5.1.2 仪器 | 第64-65页 |
5.2 梗丝形态指数模型的应用 | 第65-66页 |
5.3 梗丝形态均匀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66-67页 |
5.4 小结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9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实验数据 | 第80-9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