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2章 基本案情 | 第11-13页 |
2.1 案情概况 | 第11页 |
2.2 裁判情况 | 第11-13页 |
2.2.1 仲裁裁决:劳动合同无效 | 第11页 |
2.2.2 法院判决:劳动合同有效 | 第11-13页 |
第3章 争议焦点 | 第13-16页 |
3.1 张某是否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 第13页 |
3.1.1 张某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 第13页 |
3.1.2 张某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 第13页 |
3.2 张某的应聘行为属于就业还是勤工助学,抑或实习 | 第13-14页 |
3.2.1 张某的应聘行为属于勤工助学,抑或实习 | 第13-14页 |
3.2.2 张某的应聘行为属于就业 | 第14页 |
3.3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 第14页 |
3.3.1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 第14页 |
3.3.2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 | 第14页 |
3.4 张某能否认定为工伤 | 第14-16页 |
3.4.1 张某不能认定为工伤 | 第14-15页 |
3.4.2 张某能认定为工伤 | 第15-16页 |
第4章 争点评析 | 第16-28页 |
4.1 在校大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的不同观点 | 第16-20页 |
4.1.1 肯定说 | 第16-17页 |
4.1.2 否定说 | 第17-18页 |
4.1.3 笔者的观点 | 第18-20页 |
4.2 在校大学生劳动的类型及身份属性 | 第20-23页 |
4.2.1 大学生勤工助学 | 第20-21页 |
4.2.2 大学生实习 | 第21-22页 |
4.2.3 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 | 第22-23页 |
4.3 劳动合同有效的认定 | 第23-25页 |
4.3.1 劳动合同的概念及性质 | 第23页 |
4.3.2 劳动合同有效的认定标准 | 第23-24页 |
4.3.3 本案不存在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 第24-25页 |
4.4 我国工伤的适用范围及认定标准 | 第25-28页 |
4.4.1 我国工伤的适用范围 | 第25页 |
4.4.2 我国工伤认定的标准 | 第25-26页 |
4.4.3 张某能认定为工伤 | 第26-28页 |
第5章 本案启示 | 第28-31页 |
5.1 本案同案不同判的原因 | 第28-29页 |
5.1.1 对在校大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存在争议 | 第28页 |
5.1.2 对《贯彻劳动法意见》第12条理解不透彻 | 第28-29页 |
5.2 完善在校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的立法建议 | 第29-31页 |
5.2.1 立法确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 | 第29-30页 |
5.2.2 《贯彻劳动法意见》第12条应予废止或修改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