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分类地位 | 第8-9页 |
·形态学 | 第9-10页 |
·有性型的形态学 | 第9页 |
·无性型的形态学 | 第9-10页 |
·分类学 | 第10-13页 |
·有性型的分类学 | 第10-12页 |
·无性型的分类学 | 第12页 |
·有性型和无性型的对应关系 | 第12-13页 |
·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3-15页 |
·rDNA-ITS的结构特征及优点 | 第13-14页 |
·ITS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4页 |
·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分离培养 | 第15-17页 |
·分离技术 | 第15页 |
·培养方法 | 第15-16页 |
·培养物保存方法 | 第16页 |
·人工条件下产生有性型 | 第16-17页 |
·病害研究 | 第17-19页 |
·病害症状 | 第17页 |
·发病诱因 | 第17-18页 |
·寄主专一性 | 第18页 |
·寄主抗性 | 第18-19页 |
·接种试验 | 第19页 |
·国内壳囊孢分类学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标本采集 | 第22页 |
·病原菌株的分离、培养和保存 | 第22-23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23-25页 |
·体式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 第23-24页 |
·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 第24-25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25页 |
·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25-30页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菌体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25-26页 |
·rDNA-ITS片段PCR扩增及测序 | 第26页 |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6-30页 |
3 结果 | 第30-68页 |
·形态学及培养性状 | 第30-64页 |
·种类形态特征 | 第39-64页 |
有性型检索表 | 第39页 |
无性型检索表 | 第39-64页 |
Valsa sordida Nitschke | 第40-45页 |
Valsa ambiens (Pers.)Fr | 第45-47页 |
Valsa malicola Z. Urb | 第47-49页 |
Valsa subclypeata Cooke & Peck | 第49-51页 |
Cytospora mali Miyabe et Yamada | 第51-53页 |
Valsa eugeniae Nutman et Roberts | 第53-54页 |
Valsa ceratosperma (Tode) Maire | 第54-56页 |
Cytospora pini Fuckel | 第56-57页 |
Cytospora pruinosa (Fr.) Sacc | 第57-58页 |
Leucostoma niveum (Hoffm.)Hohn | 第58-61页 |
Leucostoma sequoiae Bonar | 第61-63页 |
Leucostoma persoonii (Nitschke)Hohn | 第63页 |
Cytospora carbonacea Sacc | 第63-64页 |
·分子系统学 | 第64-68页 |
·核DNA的提取、rDNA的PCR扩增、纯化和测序 | 第64-65页 |
·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65-6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该类真菌的分类与寄主没有必然关系 | 第68页 |
·该类真菌培养性状多样性较丰富 | 第68-69页 |
·用于菌种划分的形态学依据选取适当 | 第69页 |
·组(亚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应以形态类型为主 | 第69-70页 |
·有性型属及组(亚属)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