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2.1 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的发展 | 第17-18页 |
| 1.2.2 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基于OpenFlow的SDSN架构设计方案 | 第23-39页 |
| 2.1 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组网架构 | 第23-27页 |
| 2.1.1 轨道模型的组网拓扑结构 | 第23-25页 |
| 2.1.2 功能模型的编队飞行卫星组网拓扑结构 | 第25-27页 |
| 2.2 基于OpenFlow的SDN技术 | 第27-30页 |
| 2.2.1 SDN架构 | 第27-28页 |
| 2.2.2 OpenFlow协议在SDN技术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2.3 基于OpenFlow的SDSN架构 | 第30-37页 |
| 2.3.1 天基移动通信网络 | 第30-31页 |
| 2.3.2 基于OpenFlow的SDSN架构设计 | 第31-34页 |
| 2.3.3 基于OpenFlow的SDSN功能实现 | 第34-37页 |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无线网络通信系统接入技术 | 第39-67页 |
| 3.1 地面无线系统接入技术 | 第39-55页 |
| 3.1.1 非竞争类接入协议 | 第39-43页 |
| 3.1.2 竞争类接入协议 | 第43-55页 |
| 3.1.3 混合接入协议 | 第55页 |
| 3.2 卫星通信系统接入技术 | 第55-61页 |
| 3.2.1 卫星通信系统固定分配接入方式 | 第55-58页 |
| 3.2.2 卫星通信系统固定分配接入方式实现 | 第58-61页 |
| 3.3 适用于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的接入技术 | 第61-66页 |
| 3.3.1 WLAN组网拓扑结构 | 第61-64页 |
| 3.3.2 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拓扑结构 | 第64-66页 |
| 3.3.3 适用于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的接入协议 | 第66页 |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分布式卫星组网系统接入协议设计 | 第67-83页 |
| 4.1 DSNS接入协议设计依据 | 第67页 |
| 4.2 DSNS接入协议MAC层设计 | 第67-72页 |
| 4.2.1 DSNS接入协议中MAC层帧间间隔设计 | 第67-70页 |
| 4.2.2 DSNS接入协议中MAC层退避算法设计 | 第70-72页 |
| 4.3 DSNS接入协议物理层的设计 | 第72-75页 |
| 4.3.1 DSNS中星间链路的传输损耗计算 | 第72-73页 |
| 4.3.2 DSNS中星间链路卫星接收功率的确定 | 第73-74页 |
| 4.3.3 DSNS中星间链路卫星发射功率的确定 | 第74-75页 |
| 4.4 DSNS接入协议实现方案 | 第75-81页 |
| 4.4.1 DSNS接入协议的总体分析 | 第75-76页 |
| 4.4.2 DSNS接入协议主要阶段流程 | 第76-81页 |
| 4.5 DSNS接入协议评价指标 | 第81页 |
| 4.5.1 网络吞吐量 | 第81页 |
| 4.5.2 信道利用率 | 第81页 |
| 4.5.3 时延 | 第81页 |
| 4.6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DSNS接入协议仿真分析 | 第83-101页 |
| 5.1 OMNeT++仿真平台 | 第83-84页 |
| 5.2 DSNS网络拓扑结构仿真 | 第84-86页 |
| 5.3 IEEE 802.11接入协议的仿真 | 第86-90页 |
| 5.3.1 IEEE 802.11b接入协议仿真参数设置 | 第86-87页 |
| 5.3.2 IEEE 802.11b接入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 5.4 DSNS接入协议的仿真 | 第90-99页 |
| 5.4.1 只设计帧间间隔时DSNS接入协议的仿真 | 第90-95页 |
| 5.4.2 进一步设计退避算法时DSNS接入协议的仿真 | 第95-99页 |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100页 |
| 5.5.1 只设计帧间间隔时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页 |
| 5.5.2 进一步设计退避算法时仿真结果分析 | 第99-100页 |
| 5.6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 6.1 课题总结 | 第101-102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