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生态小城镇养生旅游规划探索--以河南省安阳市善应镇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养生旅游时代到来 | 第8-9页 |
1.1.2 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环境良好 | 第9页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及养生旅游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2.1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1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页 |
2.1.2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1.3 小结 | 第15-16页 |
2.2 养生旅游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1 国外关于养生旅游的概念及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国内关于养生旅游的概念及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生态小城镇与养生旅游规划 | 第18页 |
2.2.4 小结 | 第18页 |
2.3 感知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3.1 引入感知价值理论的意义 | 第18-19页 |
2.3.2 感知价值理论 | 第19-21页 |
2.3.3 小结 | 第21页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4.1 养生旅游 | 第21-22页 |
2.4.2 养生旅游产品 | 第22-23页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5.1 层次分析法 | 第23页 |
2.5.2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3页 |
2.5.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养生旅游规划资源评价标准及方法 | 第25-53页 |
3.1 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5-28页 |
3.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3.1.2 评价体系构建的解释与说明 | 第26-28页 |
3.2 评价体系指标框架构建 | 第28-31页 |
3.2.1 评价指标层次框架 | 第28页 |
3.2.2 评价指标选取分析 | 第28页 |
3.2.3 评价体系指标层次 | 第28-30页 |
3.2.4 指标解释 | 第30-31页 |
3.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第31-44页 |
3.3.1 权重确定的原则 | 第32页 |
3.3.2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2页 |
3.3.3 层次分析法 | 第32-34页 |
3.3.4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3.3.5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3.6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3.7 权重排序 | 第36-44页 |
3.4 评分标准及评分方法 | 第44-50页 |
3.4.1 旅游资源子目标层 | 第44-46页 |
3.4.2 配套服务子目标层 | 第46-48页 |
3.4.3 游客感知子目标层 | 第48-49页 |
3.4.4 协调度子目标层 | 第49-50页 |
3.5 资源等级划分 | 第50-51页 |
3.6 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 | 第51-53页 |
第4章 实例分析——善应镇养生旅游规划资源评价 | 第53-65页 |
4.1 善应镇概况 | 第53-59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53页 |
4.1.2 环境现状 | 第53-54页 |
4.1.3 资源现状 | 第54-57页 |
4.1.4 产业现状 | 第57-58页 |
4.1.5 经济发展概况 | 第58-59页 |
4.2 善应镇养生旅游资源评价 | 第59-65页 |
4.2.1 前期准备 | 第59页 |
4.2.2 养生旅游资源各个子目标层评价 | 第59-65页 |
第5章 以评价体系为指导的善应镇养生旅游规划 | 第65-73页 |
5.1 善应镇养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5.1.1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 | 第65页 |
5.1.2 养生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65页 |
5.1.3 生态环境不能凸显资源优势 | 第65-66页 |
5.1.4 养生服务规范化程度较低 | 第66页 |
5.1.5 产业及用地结构发展不平衡 | 第66页 |
5.2 养生旅游规划 | 第66-73页 |
5.2.1 养生旅游项目规划 | 第67-69页 |
5.2.2 服务配套设施规划 | 第69-71页 |
5.2.3 产业及用地规划 | 第71-7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73-7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73-7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一 | 第79-80页 |
附录二 | 第80-82页 |
附录三 | 第82-86页 |
附录四 | 第86-88页 |
附录五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