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园林图示中文人活动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1 园林图示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文人行为活动 | 第17-18页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4 研究对象选择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20-21页 |
2 园林图式与行为活动 | 第21-53页 |
2.1 园林图示的分类 | 第21-33页 |
2.1.1 自然风光 | 第21-25页 |
2.1.2 追求隐逸生活 | 第25-29页 |
2.1.3 追古忆贤 | 第29-30页 |
2.1.4 纪实性的图示 | 第30-31页 |
2.1.5 教化、宗教等 | 第31-33页 |
2.2 园林图示中的行为分类 | 第33-49页 |
2.2.1“众乐”的天地——园林中的雅集 | 第34-39页 |
2.2.2 清修―独乐‖ | 第39-47页 |
2.2.3 娱乐、生产和其他活动 | 第47-49页 |
2.3 园林图示的成因 | 第49-53页 |
2.3.1 儒道禅宗的山水哲学是内在驱动力 | 第49-51页 |
2.3.2 文人对于自身人格完善的不断追求 | 第51页 |
2.3.3 园林的发展是园林图示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51-53页 |
3 园林图示中行为与空间的发展流变 | 第53-77页 |
3.1 行为人在园林图示中的发展变化 | 第53-61页 |
3.1.1 文人生活 | 第53-57页 |
3.1.2 女性 | 第57-58页 |
3.1.3 劳者、平民 | 第58-61页 |
3.2 园林逐渐成为表达的主题 | 第61页 |
3.2.1 园林环境作为点景 | 第61页 |
3.2.2 园林环境作为前景或主景 | 第61页 |
3.3 植物表达在园林图示中的发展变化 | 第61-69页 |
3.3.1 竹石图 | 第62-65页 |
3.3.2 前景的三五树群 | 第65-69页 |
3.4 建筑在园林图示中的发展变化 | 第69-77页 |
3.4.1 建筑表达 | 第69-74页 |
3.4.2 建筑位置的经营 | 第74-77页 |
4 明代苏州园林图示发展 | 第77-90页 |
4.1 明代苏州园林图示发展基础 | 第77-79页 |
4.1.1 商品经济发达,造园活动发展 | 第77页 |
4.1.2 绘画基础深厚 | 第77-78页 |
4.1.3 社会思潮的发展 | 第78-79页 |
4.2 明代苏州社会风气 | 第79-84页 |
4.2.1 文人好雅集 | 第79-81页 |
4.2.2 各阶层的混交 | 第81-82页 |
4.2.3 收藏之风盛行 | 第82-83页 |
4.2.4 寄情于物 | 第83-84页 |
4.3 明代苏州园林图示特点 | 第84-90页 |
4.3.1 明代园林图示数量剧增 | 第84-85页 |
4.3.2 审美的复古 | 第85-89页 |
4.3.3 追求―闲雅‖的生活 | 第89-90页 |
5 明代苏州园林图示的空间与活动 | 第90-116页 |
5.1 集会活动空间与活动 | 第90-93页 |
5.1.1 庭院空间的集会 | 第90-91页 |
5.1.2 山水茅屋的聚会 | 第91-92页 |
5.1.3 林下空间的聚会 | 第92-93页 |
5.2 清修活动空间 | 第93-113页 |
5.2.1 水上空间中的活动 | 第93-95页 |
5.2.2 岸带空间中的活动 | 第95-102页 |
5.2.3 林下空间中的活动 | 第102-105页 |
5.2.4 建筑空间中的活动 | 第105-113页 |
5.3 家庭生活与娱乐空间 | 第113-116页 |
6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