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写符号列表 | 第12-13页 |
| 1 前言 | 第13-19页 |
| 1.1 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形态指标与产量 | 第14-15页 |
| 1.3 氮肥利用效率与产量 | 第15-17页 |
| 1.4 环境因子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第17-18页 |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 第19页 |
| 2.2 小区设计及肥料运筹 | 第19-21页 |
| 2.3 指标测定 | 第21-23页 |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1页 |
| 2.3.2 气象数据收集 | 第21-22页 |
| 2.3.3 作物生长分析 | 第22页 |
| 2.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 第22页 |
| 2.3.5 植株氮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101页 |
| 3.1. 土壤与气象数据分析 | 第23-26页 |
| 3.2 不同产区施氮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26-36页 |
| 3.2.1 水稻产量指标的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 3.2.2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产量表现的影响 | 第27-36页 |
| 3.3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稻群体性状影响 | 第36-57页 |
| 3.3.1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动态影响 | 第36-42页 |
| 3.3.2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生物量积累与转运影响 | 第42-45页 |
| 3.3.3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剑叶性状和穗颈节间直径的影响 | 第45-50页 |
| 3.3.4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株高、分蘖数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 第50-57页 |
| 3.4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7-75页 |
| 3.4.1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各指标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 3.4.2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8-66页 |
| 3.4.3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 | 第66-73页 |
| 3.4.4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第73-75页 |
| 3.5 水稻生育期气象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 第75-82页 |
| 3.5.1 水稻生育期温度与产量关系 | 第75-78页 |
| 3.5.2 水稻生育期温光资源与生物量关系 | 第78-81页 |
| 3.5.3 水稻生育期光照与产量关系 | 第81-82页 |
| 3.6 水稻生育期气象因子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82-92页 |
| 3.6.1 水稻生育期温度与植株吸氮量关系 | 第82-83页 |
| 3.6.2 水稻生育期光照与植株吸氮量关系 | 第83-84页 |
| 3.6.3 水稻生育期温度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 | 第84-88页 |
| 3.6.4 水稻生育期光照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 | 第88-92页 |
| 3.7 水稻产量、生物量、植株含氮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92-99页 |
| 3.7.1 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 | 第92-94页 |
| 3.7.2 水稻成熟期生物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 | 第94-96页 |
| 3.7.3 水稻植株含氮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关系 | 第96-99页 |
| 3.8 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生态稳定性 | 第99-101页 |
| 4 讨论 | 第101-103页 |
| 4.1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01页 |
| 4.2 不同产区环境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4.3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 4.4 不同产区环境因子对水稻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 4.5 不同产区施氮量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4.6 不同产区环境因子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03页 |
| 4.7 不同产区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3页 |
| 5 结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