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7GHz宽带收发模块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态势与近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发展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33~37GHZ宽带收发模块方案 | 第16-22页 |
2.1 常见接收机方案 | 第16-18页 |
2.1.1 零中频接收机 | 第16-17页 |
2.1.2 超外差接收机 | 第17页 |
2.1.3 低中频接收机 | 第17-18页 |
2.2 常见发射机方案 | 第18-19页 |
2.2.1 零中频发射机 | 第18-19页 |
2.2.2 超外差发射机 | 第19页 |
2.3 33~37GHz宽带收发模块主要技术指标 | 第19-20页 |
2.4 本课题方案选择 | 第20-22页 |
2.4.1 接收通道方案选择 | 第20页 |
2.4.2 发射通道方案选择 | 第20页 |
2.4.3 33~37GHz宽带收发模块总体结构 | 第20-21页 |
2.4.4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本振源-移频模块的设计与测试 | 第22-37页 |
3.1 本振源模块 | 第22-31页 |
3.1.1 本振源模块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22页 |
3.1.2 本振源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具体分析 | 第22-23页 |
3.1.3 微波频率源器件选择 | 第23-24页 |
3.1.4 本振源模块相噪及杂散分析 | 第24-26页 |
3.1.5 本振源模块的电路实现 | 第26-27页 |
3.1.6 本振源模块的测试 | 第27-31页 |
3.2 移频模块 | 第31-36页 |
3.2.1 移频模块主要技术指标 | 第31页 |
3.2.2 移频模块具体方案与分析 | 第31-33页 |
3.2.3 移频模块的电路实现及安装 | 第33-34页 |
3.2.4 移频模块的测试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激励变频模块的设计与测试 | 第37-55页 |
4.1 激励变频模块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37页 |
4.2 激励变频模块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37-39页 |
4.3 激励变频模块的具体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39-47页 |
4.3.1 上混频支路 | 第39-40页 |
4.3.2 四倍频支路 | 第40-45页 |
4.3.3 下混频支路 | 第45-47页 |
4.4 激励变频模块的电路实现 | 第47-48页 |
4.5 激励变频模块的测试与调试 | 第48-5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毫米波模块的设计 | 第55-72页 |
5.1 毫米波模块主要技术指标 | 第55-56页 |
5.2 毫米波模块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56-68页 |
5.2.1 本振支路设计 | 第57-59页 |
5.2.2 发射通道电路设计 | 第59-63页 |
5.2.2.1 发射通道上混频电路设计 | 第59-61页 |
5.2.2.2 发射通道放大电路设计 | 第61-63页 |
5.2.3 接收通道电路设计 | 第63-66页 |
5.2.4 单刀双掷开关和微带-波导过渡的设计 | 第66-68页 |
5.3 毫米波模块的电路实现与供电设计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毫米波模块测试与级联测试 | 第72-83页 |
6.1 发射功率测试 | 第72-73页 |
6.1.1 发射功率测试方案 | 第72-73页 |
6.1.2 发射功率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3页 |
6.2 发射信号杂散测试 | 第73-75页 |
6.2.1 发射信号杂散测试方案 | 第73-74页 |
6.2.2 发射信号杂散抑制测试结果 | 第74-75页 |
6.3 发射脉冲包络测试 | 第75-76页 |
6.3.1 发射脉冲包络测试方案 | 第75页 |
6.3.2 发射脉冲包络测试结果 | 第75-76页 |
6.4 接收通道增益测试 | 第76-77页 |
6.4.1 接收通道增益测试方案 | 第76-77页 |
6.4.2 接收通道增益测试结果 | 第77页 |
6.5 接收通道噪声系数测试 | 第77-78页 |
6.5.1 接收通道噪声系数测试方案 | 第77-78页 |
6.5.2 接收通道噪声系数测试结果 | 第78页 |
6.6 系统级联测试 | 第78-82页 |
6.6.1 系统级联测试方案 | 第78-80页 |
6.6.2 系统级联测试结果 | 第80-82页 |
6.7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3-8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3页 |
7.2 不足与改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