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涡虫简介 | 第11-12页 |
1.2 涡虫再生 | 第12-16页 |
1.2.1 neoblasts | 第12-13页 |
1.2.2 neoblasts分子标志 | 第13-14页 |
1.2.3 东亚三角涡虫再生极性 | 第14-15页 |
1.2.4 涡虫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15-16页 |
1.3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 | 第16-20页 |
1.3.1 蛋白糖基化修饰 | 第16-17页 |
1.3.2 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 | 第17页 |
1.3.3 糖基转移酶 | 第17-18页 |
1.3.4 糖结合蛋白 | 第18-20页 |
1.4 蛋白糖基化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凝集素芯片 | 第20页 |
1.4.2 凝集素组化 | 第20-21页 |
1.4.3 糖基因芯片 | 第21页 |
1.4.4 凝集素磁性微粒分离糖蛋白技术 | 第21页 |
1.4.5 质谱技术 | 第21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东亚三角涡虫头部再生模型建立 | 第23-29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 | 第23-24页 |
2.2.1 实验动物处理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23页 |
2.2.3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3 方法 | 第24-26页 |
2.3.1 样品获得 | 第24-25页 |
2.3.2 形态观察 | 第25页 |
2.3.3 DAPI染色 | 第25页 |
2.3.4 BrdU标记 | 第25-26页 |
2.3.5 H3P标记 | 第26页 |
2.4 结果 | 第26-28页 |
2.4.1 东亚三角涡虫头部再生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2.4.2 DAPI标记 | 第27页 |
2.4.3 BrdU标记 | 第27-28页 |
2.4.4 H3P标记 | 第28页 |
2.5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涡虫头部再生中蛋白糖基化糖链变化 | 第29-47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材料 | 第29-30页 |
3.2.1 实验动物处理 | 第29页 |
3.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29页 |
3.2.3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9-30页 |
3.2.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0页 |
3.3 方法 | 第30-37页 |
3.3.1 凝集素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 第30-31页 |
3.3.2 蛋白提取 | 第31页 |
3.3.3 BCA法蛋白定量 | 第31页 |
3.3.4 蛋白样品荧光标记 | 第31-32页 |
3.3.5 凝集素芯片的封闭 | 第32页 |
3.3.6 凝集素芯片孵育杂交 | 第32-33页 |
3.3.7 凝集素芯片结果获取与分析 | 第33页 |
3.3.8 凝集素组化 | 第33-34页 |
3.3.9 qPCR检测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表达 | 第34-37页 |
3.4 结果 | 第37-45页 |
3.4.1 凝集素芯片蛋白上样量 | 第37-38页 |
3.4.2 凝集素芯片检测蛋白糖基化糖链变化 | 第38-42页 |
3.4.3 凝集素组化 | 第42-44页 |
3.4.4 qPCR检测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Fut8表达 | 第44-45页 |
3.5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涡虫再生中核心岩藻糖结合蛋白鉴定 | 第47-67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材料 | 第47-49页 |
4.2.1 实验动物处理 | 第47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47页 |
4.2.3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47-48页 |
4.2.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8-49页 |
4.3 方法 | 第49-51页 |
4.3.1 蛋白提取 | 第49页 |
4.3.2 羟基化磁性微粒制备 | 第49-50页 |
4.3.3 LCA-羟基化磁性微粒耦联 | 第50页 |
4.3.4 核心岩藻糖结合蛋白的分离 | 第50页 |
4.3.5 SDS-PAGE电泳检测CFBGs | 第50-51页 |
4.3.6 核心岩藻糖结合蛋白的酶解及其除盐 | 第51页 |
4.3.7 CFBGs质谱鉴定及其数据分析 | 第51页 |
4.3.8 GO注释 | 第51页 |
4.4 结果 | 第51-65页 |
4.4.1 CFBGs分离纯化 | 第51-52页 |
4.4.2 CFBGs的鉴定 | 第52-53页 |
4.4.3 CFBGs种类及其分析 | 第53-65页 |
4.5 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对涡虫再生调控 | 第67-75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材料 | 第67-68页 |
5.2.1 实验动物处理 | 第67页 |
5.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67页 |
5.2.3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67页 |
5.2.4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67-68页 |
5.3 方法 | 第68-69页 |
5.3.1 不同浓度2F-P对涡虫再生的影响 | 第68页 |
5.3.2 凝集素芯片验证 | 第68页 |
5.3.3 形态观察 | 第68页 |
5.3.4 DAPI染色 | 第68页 |
5.3.5 H3P标记 | 第68页 |
5.3.6 qPCR检测 | 第68-69页 |
5.4 结果 | 第69-74页 |
5.4.1 2F-P最佳浓度确定 | 第69页 |
5.4.2 凝集素芯片检测 | 第69-70页 |
5.4.3 形态观察 | 第70-71页 |
5.4.4 涡虫头部再生中核心岩藻糖基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5 涡虫头部再生中核心岩藻糖基化对眼点再生的影响 | 第72-74页 |
5.5 讨论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