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恶意软件处理流程自动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技术综述 | 第20-27页 |
2.1 移动互联网技术 | 第20页 |
2.2 SOAP技术 | 第20-23页 |
2.2.1 SOAP结构 | 第20-22页 |
2.2.2 SOAP实现 | 第22-23页 |
2.3 J2ME技术 | 第23-25页 |
2.3.1 J2ME基本架构 | 第23-24页 |
2.3.2 J2ME开放的优势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手机恶意软件程序的自动化平台需求分析 | 第27-35页 |
3.1 需求概述 | 第27-28页 |
3.1.1 业务流程 | 第27页 |
3.1.2 用户分析 | 第27-28页 |
3.1.3 非功能性需求 | 第28页 |
3.2 恶意软件抽样获取模块需求分析 | 第28-30页 |
3.2.1 静态恶意软件抽样获取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动态恶意软件抽样获取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3.3 恶意软件搜索模块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3.3.1 特征码扫描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3.3.2 启发式检测需求分析 | 第32页 |
3.4 手动检测恶意软件模块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4.1 网络侧防治 | 第33页 |
3.4.2 终端侧防治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手机恶意软件处理流程自动化平台的设计 | 第35-42页 |
4.1 整体设计 | 第35-37页 |
4.1.1 体系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4.1.2 拓扑结构 | 第36页 |
4.1.3 技术选型 | 第36-37页 |
4.2 功能模块概要设计 | 第37-38页 |
4.2.1 恶意软件抽样获取模块 | 第37页 |
4.2.2 恶意软件搜索模块 | 第37-38页 |
4.2.3 手动检测恶意软件模块 | 第38页 |
4.3 数据库设计 | 第38-40页 |
4.3.1 实体关系图 | 第38页 |
4.3.2 实体属性图 | 第38-39页 |
4.3.3 数据库表的设计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手机恶意软件处理流程自动化处理平台的实现 | 第42-58页 |
5.1 恶意软件抽样获取模块 | 第42页 |
5.2 恶意软件搜索模块 | 第42-50页 |
5.2.1 扫描流程 | 第42-43页 |
5.2.2 样本反编译 | 第43-46页 |
5.2.3 恶意特征扫描 | 第46-47页 |
5.2.4 数字证书扫描 | 第47页 |
5.2.5 静态行为扫描 | 第47-49页 |
5.2.6 综合分析 | 第49-50页 |
5.3 手动检测恶意软件管理 | 第50-52页 |
5.3.1 任务分配 | 第50页 |
5.3.2 报告提交 | 第50页 |
5.3.3 报告审核 | 第50-51页 |
5.3.4 规则提取 | 第51页 |
5.3.5 规则审核 | 第51-52页 |
5.4 病毒库管理 | 第52-57页 |
5.4.1 病毒库管理 | 第52-55页 |
5.4.2 病毒库发布管理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