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高纯基体和高浓度复杂基体中微痕量杂质元素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2.1 高纯基体和高浓度复杂基体中微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15-22页 |
1.2.2 微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方法 | 第22-26页 |
1.3 课题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离子交换纤维柱分离-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铬 | 第28-40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29-3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镍对铬测定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NH_4SCN浓度对吸附Ni(Ⅱ)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pH值对吸附Ni(Ⅱ)和Cr(Ⅲ)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4 纤维用量对吸附Ni(Ⅱ)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5 Ni(Ⅱ)和Cr(Ⅲ)的流出曲线 | 第37-38页 |
2.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第38页 |
2.3.7 样品分析 | 第38-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镉和铋 | 第40-56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41-4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3.3.1 镍对镉、铋测定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第46-49页 |
3.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第49页 |
3.3.4 负载纤维洗脱前的洗涤 | 第49-50页 |
3.3.5 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50-53页 |
3.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第53页 |
3.3.7 样品分析 | 第53-55页 |
3.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铜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57-58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4.3.1 镍对铜测定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第61-65页 |
4.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第65页 |
4.3.4 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65-67页 |
4.3.5 Ni(Ⅱ)的洗脱情况 | 第67-68页 |
4.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第68页 |
4.3.7 样品分析 | 第68-69页 |
4.4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锰 | 第70-84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1-74页 |
5.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第71-72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72-73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5.3.1 镍对锰测定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第75-79页 |
5.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第79-80页 |
5.3.4 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80-82页 |
5.3.5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第82页 |
5.3.6 样品分析 | 第82-83页 |
5.4 结论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