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17页 |
1.1.1 我国河流与海洋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12页 |
1.1.2 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2-14页 |
1.1.3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4-17页 |
1.2 滇池铜绿微囊藻定名、危害、及暴发的影响因子 | 第17-21页 |
1.2.1 滇池铜绿微囊藻定名 | 第17页 |
1.2.2 铜绿微囊藻的危害 | 第17页 |
1.2.3 藻暴发的影响因子 | 第17-20页 |
1.2.4 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系统 | 第20-21页 |
1.3 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及其原理 | 第21-25页 |
1.3.1 藻春化作用发现 | 第21-23页 |
1.3.2 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 | 第23-24页 |
1.3.3 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的意义 | 第24-25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8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8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2.1 不同低温连续诱导法 | 第28-29页 |
2.2.2 同温连续低温诱导法 | 第29页 |
2.2.3 相关性分析法 | 第2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2.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问题 | 第29-30页 |
2.4.1 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2.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2.5 材料与设备 | 第30-34页 |
2.5.1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2.5.2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5.3 实验结果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6 低温诱导藻光需求变化的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6.1 实验仪器设备与方案 | 第34页 |
2.6.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7 诱导低温 9℃春化过程、光照变化与藻增长的关系的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7.1 实验仪器设备与方案 | 第35页 |
2.7.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8 不同高温对低温诱导藻的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8.1 10℃诱导下不同高温对低温诱导藻的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 | 第36页 |
2.8.2 不同诱导低温处理下不同高温对藻的抑制效果的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9 藻增长的最低光强和抑制光强的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9.1 实验仪器设备与方案 | 第37页 |
2.9.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53页 |
3.1 低温诱导藻光照需求变化 | 第38-42页 |
3.1.1 不同过渡温度对低温诱导藻光需求的影响 | 第38-42页 |
3.1.2 讨论 | 第42页 |
3.2 9℃春化过程、光照变化与藻增长的关系 | 第42-45页 |
3.2.1 2500lx培养下 9℃春化过程与藻的增长的关系 | 第42-43页 |
3.2.2 4100lx培养下 9℃春化过程与藻的增长的关系 | 第43-44页 |
3.2.3 不同光照强度下藻 9℃春化过程与 10℃春化过程的分析 | 第44页 |
3.2.4 讨论 | 第44-45页 |
3.3 不同高温对低温诱导藻的抑制作用 | 第45-50页 |
3.3.1 10℃诱导下不同高温对藻的抑制作用 | 第45-47页 |
3.3.2 不同诱导低温与 2500lx下不同高温对藻的抑制效果 | 第47-48页 |
3.3.3 不同诱导低温与 4100lx下不同高温对藻的抑制效果 | 第48-50页 |
3.3.4 讨论 | 第50页 |
3.4 藻增长的最低光强和光抑制光强 | 第50-53页 |
3.4.1 藻增长最低光强 | 第50-51页 |
3.4.2 藻光抑制光强 | 第51-52页 |
3.4.3 讨论 | 第52-53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4.1 结论 | 第53-54页 |
4.2 建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 | 第6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