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山地高密度城区热舒适性的调控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第13-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1.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1.4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1.5 概念界定第17-19页
    1.2 文献综述第19-26页
        1.2.1 热舒适性研究第19-21页
        1.2.2 热舒适度评价第21-23页
        1.2.3 热环境仿真模型第23-26页
    1.3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第26-29页
        1.3.1 研究区域第26-27页
        1.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7-28页
        1.3.3 研究方法第28-29页
2 山地高密度城市热舒适性研究第29-53页
    2.1 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第29-38页
        2.1.1 微气候环境第29-31页
        2.1.2 下垫面环境第31-32页
        2.1.3 城市空间形态第32-38页
    2.2 重庆市渝中区微气候环境第38-41页
        2.2.1 山地城市微气候特征第38-39页
        2.2.2 渝中区微气候特征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第39-41页
    2.3 重庆市渝中区下垫面环境第41-46页
        2.3.1 渝中区用地现状第41-43页
        2.3.2 渝中区建筑强度空间分布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第43-46页
    2.4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空间形态第46-48页
        2.4.1 天空开阔度空间分布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第46-47页
        2.4.2 地表粗糙度空间分布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第47-48页
    2.5 热舒适性指引下的城市密度分区第48-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3页
3 城市现状的热舒适度模拟研究第53-109页
    3.1 ENVI-met模型的结构及应用第54-57页
    3.2 热舒适度模拟选区及实测准备第57-60页
        3.2.1 选区尺度第57页
        3.2.2 热舒适度模拟选区第57-58页
        3.2.3 实测时间第58-59页
        3.2.4 实测仪器第59页
        3.2.5 实地勘察第59-60页
    3.3 1号选区热舒适度模拟第60-77页
        3.3.1 实测数据及模拟输入第60-67页
        3.3.2 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校核第67-72页
        3.3.3 模拟结果分析第72-76页
        3.3.4 1号选区热舒适度评价第76-77页
    3.4 2号选区热舒适度模拟第77-91页
        3.4.1 实测数据及模拟输入第77-82页
        3.4.2 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校核第82-86页
        3.4.3 模拟结果分析第86-91页
        3.4.4 2号选区热舒适度评价第91页
    3.5 3号选区热舒适度模拟第91-106页
        3.5.1 实测数据及模拟输入第91-97页
        3.5.2 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校核第97-101页
        3.5.3 模拟结果分析第101-105页
        3.5.4 3号选区热舒适度评价第105-106页
    3.6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4 热舒适度的调控策略第109-142页
    4.1 规划对象微气候环境总体分析第109-111页
    4.2 三套调整方案确立原则第111-112页
        4.2.1 A方案确立目标:获得较理想的热环境改善效果第111页
        4.2.2 C方案确立目标:经济成本最小化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热环境改善效果第111页
        4.2.3 B方案确立目标:经济成本折中,热环境改善效益较优第111-112页
    4.3 A方案及其调控效果第112-117页
        4.3.1 A方案调整策略第112-114页
        4.3.2 A方案调控效果第114-117页
    4.4 B方案及其调控效果第117-124页
        4.4.1 B方案调整策略第118-120页
        4.4.2 B方案调控效果第120-124页
    4.5 C方案及其调控效果第124-129页
        4.5.1 C方案调整策略第124-126页
        4.5.2 C方案调控效果第126-129页
    4.6 三套方案调控效果对比第129-136页
        4.6.1 温度对比第129-130页
        4.6.2 相对湿度对比第130-132页
        4.6.3 风速对比第132-133页
        4.6.4 热舒适度对比第133-136页
    4.7 最热、最冷月热环境调控效果初步分析第136-138页
    4.8 热舒适度的调控策略第138-142页
        4.8.1 建筑空间调整策略第138-139页
        4.8.2 绿植调整策略第139-140页
        4.8.3 铺地调整策略第140-142页
5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142-144页
    5.1 研究结论第142页
    5.2 讨论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村大院外部公共空间安全性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桩基的扭转波传播建模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