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压暂降概述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电能质量与电压暂降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电压暂降补偿装置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4 电压暂降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电压暂降产生原因及检测算法分析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电压暂降产生原因分析 | 第18-23页 |
2.2.1 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 | 第18-20页 |
2.2.2 变压器投运引起的电压暂降 | 第20-22页 |
2.2.3 感应电机启动引起的电压暂降 | 第22-23页 |
2.3 电压暂降检测算法分析 | 第23-30页 |
2.3.1 有效值法 | 第23-24页 |
2.3.2 基波分量法 | 第24-26页 |
2.3.3 小波变换法 | 第26-27页 |
2.3.4 dq 变换法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数学形态学与改进单相 dq 变换的电压暂降检测方法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数学形态学原理 | 第31-35页 |
3.2.1 二值形态学 | 第31-33页 |
3.2.2 灰度形态学 | 第33-35页 |
3.3 形态滤波器 | 第35-37页 |
3.4 基于图像边缘检测算子的暂降扰动检测方法 | 第37-41页 |
3.4.1 图像边缘检测算子 | 第37-38页 |
3.4.2 暂降扰动检测 | 第38-39页 |
3.4.3 背景梯度抑制 | 第39-41页 |
3.5 改进单相 dq 变换算法 | 第41-48页 |
3.5.1 改进算法原理 | 第42-44页 |
3.5.2 “异动”现象及其处理 | 第44-46页 |
3.5.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 DSP 的电压暂降监测装置硬件设计 | 第49-5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49-50页 |
4.3 电力信号变换单元 | 第50-53页 |
4.3.1 互感器电路 | 第50-51页 |
4.3.2 A/D 转换器电路 | 第51-53页 |
4.4 数据处理单元 | 第53-56页 |
4.4.1 DSP 核心电路 | 第53-54页 |
4.4.2 电源及复位电路 | 第54-55页 |
4.4.3 存储器扩展电路 | 第55-56页 |
4.4.4 实时时钟电路 | 第56页 |
4.5 人机交互单元 | 第56-57页 |
4.5.1 液晶显示电路 | 第56-57页 |
4.5.2 键盘电路 | 第57页 |
4.6 LonWorks 通信单元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软件设计及试验测试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DSP 软件 | 第59-63页 |
5.2.1 主程序流程 | 第59-60页 |
5.2.2 电压暂降检测程序 | 第60-62页 |
5.2.3 LonWorks 通信程序 | 第62-63页 |
5.3 主站监控软件 | 第63-64页 |
5.4 试验测试 | 第64-68页 |
5.4.1 基本电力参数精度测试 | 第65-66页 |
5.4.2 电压暂降检测精度测试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