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季胺基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二氧化碳的机理及实验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5-53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5-20页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CO_2排放第15页
        1.1.2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第15-19页
        1.1.3 CO_2负排放第19-20页
    1.2 空气CO_2捕集技术第20-35页
        1.2.1 强碱性溶液吸收法第20-21页
        1.2.2 碱金属基固态吸收法第21-22页
        1.2.3 负载胺材料吸附法第22-30页
            1.2.3.1 物理浸渍类负载胺第23-27页
            1.2.3.2 化学嫁接类负载胺第27-29页
            1.2.3.3 MOFs类负载胺第29-30页
        1.2.4 变湿吸附分离法第30-33页
        1.2.5 空气CO_2捕集热力学及可行性分析第33-35页
    1.3 离子液体聚合物类CO_2捕集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5-49页
        1.3.1 合成方法与形态结构第36-38页
        1.3.2 结构-性能关系第38-45页
            1.3.2.1 阳离子第38-39页
            1.3.2.2 阴离子第39-42页
            1.3.2.3 骨架与取代基第42-44页
            1.3.2.4 孔隙率与交联度第44页
            1.3.2.5 湿度与温度第44-45页
        1.3.3 CO_2吸附机理第45-47页
            1.3.3.1 ILs CO_2吸附特性的理论分析第45-46页
            1.3.3.2 PILs吸附CO_2机理研究第46-47页
        1.3.4 吸附模型及动力学第47-48页
        1.3.5 难题与挑战第48-49页
    1.4 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49-53页
        1.4.1 论文研究思路第49-51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51-53页
第2章 季胺基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CO_2的理论研究第53-73页
    2.1 引言第53-55页
    2.2 计算模型与方法第55-57页
        2.2.1 密度泛函理论DFT第55-56页
        2.2.2 模型构建第56-57页
        2.2.3 模拟细则第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71页
        2.3.1 几何构型优化第57-59页
        2.3.2 界面结合水分布第59-65页
        2.3.3 CO_2吸附反应路径及机理第65-69页
            2.3.3.1 配对OH~-的PILs第65-67页
            2.3.3.2 配对CO_3~(2-)的PILs第67-69页
        2.3.4 吸附反应焓第69-71页
    2.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季胺基离子液体聚合物类CO_2吸附剂的分子优化设计第73-93页
    3.1 引言第73-74页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第74-78页
        3.2.1 ONIOM理论第74-76页
        3.2.2 计算模型构建第76-77页
        3.2.3 模拟细则第77-7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8-91页
        3.3.1 水合PILs的结构优化第78页
        3.3.2 CO_2结合能与阴离子pKa第78-83页
        3.3.3 变湿再生能力与水合能第83-87页
        3.3.4 CO_2吸附反应路径与Br(?)nsted碱反应原理第87-91页
    3.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4章 季胺基离子液体聚合物吸附CO_2的动态模型研究第93-112页
    4.1 引言第93-94页
    4.2 数学描述第94-105页
        4.2.1 物理描述第94-96页
        4.2.2 通用模型推导第96-100页
            4.2.2.1 吸附剂界面处的亨利定律第96页
            4.2.2.2 化学反应第96-97页
            4.2.2.3 热扩散方程第97-98页
            4.2.2.4 质扩散过程第98-99页
            4.2.2.5 质量平衡方程第99-100页
            4.2.2.6 扩散-反应方程第100页
            4.2.2.7 电中性条件第100页
        4.2.3 模型简化第100-105页
            4.2.3.1 组分均不带电荷第100-102页
            4.2.3.2 部分组分携带电荷第102-103页
            4.2.3.3 所有组分均携带电荷第103-105页
    4.3 数值求解方法第105-107页
        4.3.1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第105-106页
        4.3.2 有限差分法以及FTCS方案第106-107页
    4.4 模型应用实例第107-110页
        4.4.1 膜状季胺基PILs第107-108页
        4.4.2 颗粒球状季胺基PILs第108-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5章 季胺基离子液体聚合物CO_2吸附动力学的实验研究第112-137页
    5.1 引言第112-113页
    5.2 颗粒状CO_2吸附材料第113-114页
    5.3 实验系统及方法第114-119页
        5.3.1 实验系统及装置第114-117页
        5.3.2 LabVIEW控制界面第117-118页
        5.3.3 实验方法第118-119页
    5.4 动力学参数拟合方案及初步结果第119-123页
        5.4.1 结合水扩散系数第120页
        5.4.2 阶跃信号参数拟合第120-123页
        5.4.3 傅里叶变换第123页
    5.5 共轭梯度算法寻求最优参数组合第123-126页
    5.6 结果与讨论第126-133页
        5.6.1 不同湿度下的动力学参数与吸附特性第126-130页
        5.6.2 离子扩散VS分子扩散第130页
        5.6.3 不同CO_2浓度下的解吸附特性第130-133页
    5.7 新概念CO_2富集装置——“CO_2泵”第133-136页
    5.8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137-141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7-139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39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8页
作者简历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及影响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碳水化合物液相催化转化制取呋喃类平台化合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