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异形柱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异形柱结构的优缺点第14-15页
        1.3.1 异形柱的优点第14-15页
        1.3.2 异形柱的缺点第1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抗震理论第17-32页
    2.1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概述第17-19页
        2.1.1 静力理论阶段第17页
        2.1.2 反应谱理论阶段第17-18页
        2.1.3 动力理论阶段第18-19页
        2.1.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第19页
    2.2 提高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原则第19-22页
    2.3 异形柱结构抗震特点第22页
    2.4 异形柱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第22-23页
    2.5 结构计算模型第23-25页
    2.6 异形柱结构受力计算分析第25-28页
        2.6.1 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第25页
        2.6.2 异形柱结构分析模型第25-26页
        2.6.3 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第26-28页
    2.7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第28-30页
        2.7.1 层间位移角的定义第28-29页
        2.7.2 异形柱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第29页
        2.7.3 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第29-30页
    2.8 轴压比的理论研究第30-32页
第3章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构件的受力性能模拟分析第32-51页
    3.1 ABAQUS软件介绍第32-33页
        3.1.1 引言第32页
        3.1.2 ABAQUS软件模块介绍第32-33页
    3.2 ABAQUS建模中的本构关系第33-36页
        3.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33-35页
        3.2.2 钢筋的本构关系第35-36页
    3.3 试验数据的选取第36-39页
        3.3.1 模型选择第36-37页
        3.3.2 加载方式第37页
        3.3.3 破坏形态第37页
        3.3.4 试验结果第37-39页
    3.4 异形柱构件的抗震性能分析第39-44页
        3.4.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3.4.2 加载方式第40-41页
        3.4.3 结果输出第41-44页
    3.5 影响因素的分析第44-49页
        3.5.1 轴压比的影响第44-46页
        3.5.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46-47页
        3.5.3 钢筋强度的影响第47-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异形柱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51-72页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第51-55页
        4.1.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51-52页
        4.1.2 静力弹塑性分析水平加载模式第52-54页
        4.1.3 SAP2000中的Push-over法第54-55页
    4.2 结构的屈服机制第55-56页
    4.3 结构的延性及脆性第56页
    4.4 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6-62页
        4.4.1 整体模型的建立第56-59页
        4.4.2 模态分析第59-60页
        4.4.3 静力push-over分析第60-61页
        4.4.4 塑性铰出现的顺序第61-62页
        4.4.5 结构的破坏机制第62页
    4.5 轴线7处框架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第62-67页
        4.5.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4.5.2 模态分析第63-64页
        4.5.3 结构的pushover分析第64-66页
        4.5.4 塑性铰出现顺序第66页
        4.5.5 结构的破坏机制第66-67页
    4.6 轴线1处框架的静力推覆分析第67-70页
        4.6.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7页
        4.6.2 模态分析第67-68页
        4.6.3 结构的pushover分析第68-69页
        4.6.4 塑性铰出现的顺序第69-70页
        4.6.5 结构的破坏机制第70页
    4.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及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框架结构损伤识别及地震动反演研究
下一篇:黄河某水电站坝前岸坡倾倒变形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削坡治理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