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4-19页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24-50页 |
第一节 古希腊时代:个人理论的萌芽 | 第24-30页 |
一、古希腊早期: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个人思维的辩证法和个人地位的提升 | 第24-26页 |
二、古希腊中期:个人德性论和理念论与个人的政治性 | 第26-29页 |
三、古希腊晚期:个人自由能否实现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世纪时代:个人理论的神化 | 第30-34页 |
一、中世纪早期: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 第31-32页 |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代:个人意识的觉醒 | 第34-37页 |
一、个性解放的觉醒 | 第34-35页 |
二、个人理性的觉醒 | 第35-36页 |
三、新宗教理论的觉醒 | 第36-37页 |
第四节 近代欧洲哲学:个人理论的深化 | 第37-50页 |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第37-38页 |
二、康德:个人自由 | 第38-41页 |
三、费希特:自我 | 第41-43页 |
四、黑格尔:个人辩证法 | 第43-46页 |
五、施蒂纳:唯一者 | 第46-47页 |
六、费尔巴哈:人本学 | 第47-5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50-7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50-54页 |
一、宗教作文:人的本性的初步理解 | 第50-51页 |
二、德语作文:个人职业选择的价值理想 | 第51-53页 |
三、拉丁语作文:幸福时代的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转变时期 | 第54-64页 |
一、《博士论文》:自我意识哲学的自由问题 | 第55-57页 |
二、《莱茵报》时期:共同体支配下的个人自由之现实 | 第57-59页 |
三、《德法年鉴》时期:人的解放与人的最高本质 | 第59-62页 |
四、《巴黎手稿》时期:人的异化 | 第62-6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形成时期 | 第64-67页 |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论 | 第64-66页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成熟时期 | 第67-73页 |
一、《共产党宣言》:个人自由发展论 | 第67-69页 |
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自由个性论 | 第69-70页 |
三、《资本论》:物化的个人 | 第70-71页 |
四、《晚年人类学笔记》:个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 第71-7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本质论 | 第73-97页 |
第一节 个人理论及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73-79页 |
一、个人、个体和主体 | 第73-76页 |
二、个人观 | 第76-77页 |
三、个人理论 | 第77-7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79-87页 |
一、社会性特征 | 第79-81页 |
二、阶级性特征 | 第81-83页 |
三、实践性特征 | 第83-84页 |
四、系统性特征 | 第84-85页 |
五、开放性特征 | 第85-8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87-97页 |
一、“现实的个人” | 第87-91页 |
二、自由个性的个人 | 第91-9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存在论 | 第97-119页 |
第一节 时空观视野下的马克思的个人理论 | 第97-101页 |
一、传统时空观的考察 | 第97-98页 |
二、马克思的时空观 | 第98-100页 |
三、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其时空观的关系问题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自然观视野下的马克思的个人理论 | 第101-108页 |
一、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 第101-102页 |
二、马克思的自然观 | 第102-105页 |
三、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其自然观的关系问题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社会观视野下的马克思的个人理论 | 第108-113页 |
一、马克思之前的社会观 | 第108-110页 |
二、马克思的社会观 | 第110-112页 |
三、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其社会观的关系问题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身心观视野下的马克思的个人理论 | 第113-119页 |
一、马克思之前的身心观 | 第113-115页 |
二、马克思的身心观 | 第115-117页 |
三、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其身心观的关系问题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发展论 | 第119-144页 |
第一节 个人发展的思想意蕴 | 第119-128页 |
一、个人发展的历史必然 | 第119-123页 |
二、个人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23-126页 |
三、个人发展的主体属性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个人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128-137页 |
一、需要与个人发展 | 第128-132页 |
二、能力与个人发展 | 第132-135页 |
三、选择与个人发展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个人发展的价值所在 | 第137-144页 |
一、个人发展与价值评价 | 第137-139页 |
二、个人发展与价值取向 | 第139-141页 |
三、个人发展与价值选择 | 第141-144页 |
第六章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重大意义 | 第144-170页 |
第一节 经济人 | 第144-149页 |
一、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分析与经济人的缺位 | 第145-146页 |
二、经济人与私有财产 | 第146-148页 |
三、经济人与经济制度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政治人 | 第149-154页 |
一、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分析与政治人的迷失 | 第149-151页 |
二、政治人与民主创新 | 第151-152页 |
三、政治人与政治制度 | 第152-154页 |
第三节 文化人 | 第154-159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与文化人的使命 | 第154-157页 |
二、文化人与思想解放 | 第157-158页 |
三、文化人与文化自信 | 第158-159页 |
第四节 社会人 | 第159-164页 |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分析与社会人的责任 | 第159-161页 |
二、社会人与民生问题 | 第161-162页 |
三、社会人与共享发展 | 第162-164页 |
第五节 生态人 | 第164-170页 |
一、中国传统生态的特点分析与生态人的文明 | 第164-166页 |
二、生态人与环境问题 | 第166-168页 |
三、生态人与绿色发展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