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新型三维筒状织物的结构设计 | 第16-26页 |
2.1 三维机织物简介 | 第16-18页 |
2.1.1 正交织物 | 第16-17页 |
2.1.2 角联锁织物 | 第17页 |
2.1.3 间隔织物 | 第17-18页 |
2.1.4 多轴织物 | 第18页 |
2.2 三维筒状织物组织结构设计 | 第18-23页 |
2.2.1 三维筒状织物简介 | 第19页 |
2.2.2 新型三维筒状织物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2.2.3 Noobed织物 | 第20-21页 |
2.2.4 正交组织结构 | 第21页 |
2.2.5 经向垂纱法与纬向垂纱法 | 第21-22页 |
2.2.6 净尺寸预型件 | 第22页 |
2.2.7 多轴织物 | 第22-23页 |
2.2.8 异形结构 | 第23页 |
2.3 织物基本参数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新型三维筒状织机的总体设计 | 第26-38页 |
3.1 虚拟制造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3.1.1 虚拟制造的提出背景 | 第26页 |
3.1.2 虚拟制造的概念 | 第26页 |
3.1.3 虚拟制造的应用 | 第26-27页 |
3.1.4 虚拟制造技术与三维织机开发 | 第27-28页 |
3.2 三维织机的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3.2.1 三维筒状织物的织造原理 | 第28页 |
3.2.2 三维织机的工作原理 | 第28-30页 |
3.3 织机的构成 | 第30-37页 |
3.3.1 打结机构 | 第30-32页 |
3.3.2 旋转机构 | 第32-33页 |
3.3.3 打紧机构 | 第33-35页 |
3.3.4 变径机构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打结机构的设计 | 第38-46页 |
4.1 打结机构的运动原理 | 第38-39页 |
4.2 打结机构的设计要求 | 第39-40页 |
4.3 打结机构的设计 | 第40-41页 |
4.3.1 织针运动规律设计 | 第40-41页 |
4.4 曲柄滑块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41-44页 |
4.4.1 仿真分析软ADAMS的介绍 | 第41-42页 |
4.4.2 曲柄滑块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旋转机构的设计 | 第46-54页 |
5.1 旋转机构的时序组合 | 第46-47页 |
5.2 双板的设计与分析 | 第47-52页 |
5.2.1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 第47-48页 |
5.2.2 双板的静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5.2.3 双板的优化设计 | 第50-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机架动态特性分析 | 第54-62页 |
6.1 机架的模态分析 | 第54-57页 |
6.1.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54-55页 |
6.1.2 三维织机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6.1.3 三维织机机架模态分析 | 第56-57页 |
6.2 三维织机机架谐响应分析 | 第57-60页 |
6.2.1 谐响应分析概念 | 第57页 |
6.2.2 谐响应分析理论 | 第57-58页 |
6.2.3 机架谐响应分析 | 第58-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本课题总结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