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0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2.1 主要研究使用设备 | 第20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术前准备 | 第20页 |
2.3.2 三维系统指导的零X线操作及消融 | 第20-23页 |
2.3.3 常规X线指导下标测和消融 | 第23页 |
2.3.4 成功标准 | 第23页 |
2.3.5 术后随访 | 第23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4-27页 |
3.1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点 | 第24页 |
3.2 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 | 第24页 |
3.3 术中指标 | 第24-25页 |
3.4 术后随访 | 第25-26页 |
3.5 不同部位特发性右室室性早搏的电生理特点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7-33页 |
4.1 特发性室性早搏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 | 第27-28页 |
4.2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治疗 | 第28页 |
4.3 X射线对人体危害及其防护 | 第28-30页 |
4.4 X线零曝光射频消融在其他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 | 第30页 |
4.5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消融术中减少X线辐射的技巧 | 第30-31页 |
4.6 Ensite Velocity三维系统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中的优势..17第五章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综述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第3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