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1.2.1 双线盾构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2 双线盾构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1.3.1 双线盾构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研究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1.3.2 双线盾构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不足之处 | 第20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 第2章 单因素下近距离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23-39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公式及其改进 | 第23-27页 |
| 2.2.1 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公式介绍 | 第23-25页 |
| 2.2.2 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公式的改进 | 第25-27页 |
| 2.3 算例分析 | 第27-35页 |
| 2.3.1 曼谷地铁隧道工程 | 第28-30页 |
| 2.3.2 武汉长江隧道 | 第30-34页 |
| 2.3.3 杭州地铁一号线 | 第34页 |
| 2.3.4 广州地铁2号线 | 第34-35页 |
| 2.3.5 上海地铁明珠线二期 | 第35页 |
| 2.4 近距离界定公式及参数取值探讨 | 第35-38页 |
| 2.4.1 近距离界定公式及范围确定 | 第35-36页 |
| 2.4.2 计算参数取值探讨 | 第36-3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多因素下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39-60页 |
| 3.1 引言 | 第39页 |
| 3.2 本文假定及计算模型 | 第39-42页 |
| 3.2.1 本文假定 | 第39-40页 |
| 3.2.2 本文计算模型 | 第40-42页 |
| 3.3 本文方法 | 第42-47页 |
| 3.3.1 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42-43页 |
| 3.3.2 正面附加推力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43-45页 |
| 3.3.3 盾壳摩擦力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45-46页 |
| 3.3.4 附加注浆压力引起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46-47页 |
| 3.3.5 多因素条件下总的土体变形计算 | 第47页 |
| 3.4 算例分析 | 第47-52页 |
| 3.4.1 土体竖向位移 | 第47-49页 |
| 3.4.2 土体水平位移 | 第49-52页 |
| 3.5 双线平行盾构施工中后行隧道沉降槽偏移量b的取值研究 | 第52-59页 |
| 3.5.1 问题的提出 | 第52-53页 |
| 3.5.2 计算模型及其简化 | 第53-54页 |
| 3.5.3 实测数据统计 | 第54-55页 |
| 3.5.4 参数b取值研究及机理分析 | 第55-5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基于等效刚度法的盾构施工引起建筑物沉降计算方法 | 第60-74页 |
| 4.1 引言 | 第60页 |
| 4.2 欧阳文彪方法介绍 | 第60-62页 |
| 4.3 本文方法 | 第62-66页 |
| 4.3.1 盾构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沉降计算方法 | 第62-65页 |
| 4.3.2 工后阶段建筑物沉降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 4.4 实例验证及算例分析 | 第66-73页 |
| 4.4.1 实例验证 | 第66-69页 |
| 4.4.2 算例分析 | 第69-7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弹性地基梁理论下盾构施工引起建筑物沉降计算方法 | 第74-85页 |
| 5.1 引言 | 第74页 |
| 5.2 本文方法 | 第74-76页 |
| 5.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6-78页 |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3页 |
| 5.4.1 隧道与建筑物相对位置 | 第78-81页 |
| 5.4.2 基床系数 | 第81-82页 |
| 5.4.3 建筑物的刚度 | 第82-83页 |
| 5.5 本文方法的适用性及参数取值讨论 | 第8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 6.1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85-86页 |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