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页 |
1.2 煤结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煤转化中的催化剂 | 第18-21页 |
1.4 煤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实验 | 第24-29页 |
2.1 煤样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制备 | 第25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25-26页 |
2.5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2.6 产物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 催化剂表征与活性 | 第29-38页 |
3.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9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4页 |
3.3 模型化合物催化脱氧反应条件优化 | 第34-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4 五彩湾长焰煤催化脱氧反应条件优化 | 第38-43页 |
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初始氢压的影响 | 第39页 |
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NiO/Mo_2O_3-ZSM-5 用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5 反应收率 | 第41-42页 |
4.6 小结 | 第42-43页 |
5 五彩湾长焰煤非催化产物和催化产物分析 | 第43-74页 |
5.1 FTIR分析 | 第43-44页 |
5.2 GC/MS分析 | 第44-60页 |
5.3 Orbitrap-MS分析 | 第60-72页 |
5.4 小结 | 第72-74页 |
6 NiO/Mo_2O_3-ZSM-5 催化五彩湾长焰煤脱氧反应机理探讨 | 第74-79页 |
6.1 模型化合物催化反应机理 | 第74-77页 |
6.2 五彩湾长焰煤催化反应机理 | 第77-78页 |
6.3 小结 | 第78-79页 |
7 结论和创新点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页 |
7.2 创新点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