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N21-N22储层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选题目的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2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3.2 技术路径 | 第11-12页 |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 2.1 概述 | 第13页 |
| 2.2 地层层序 | 第13-16页 |
| 2.2.1 基岩 | 第14页 |
| 2.2.2 中生界 | 第14页 |
| 2.2.3 新生界 | 第14-16页 |
| 2.2.4 第四系 | 第16页 |
| 2.3 构造特征 | 第16-20页 |
| 第3章 储层特征 | 第20-32页 |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1页 |
| 3.2 储层电性特征 | 第21-22页 |
| 3.2.1 上油砂山组 | 第21页 |
| 3.2.2 下油砂山组 | 第21-22页 |
| 3.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2-28页 |
| 3.3.1 粒度分析 | 第22-24页 |
| 3.3.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24-25页 |
| 3.3.3 孔渗关系 | 第25-27页 |
| 3.3.4 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 | 第27-28页 |
| 3.4 储层分类 | 第28-32页 |
| 3.4.1 孔隙类型 | 第28页 |
| 3.4.2 储层分类 | 第28-29页 |
| 3.4.3 储集体发育级别 | 第29-32页 |
| 第4章 储层沉积相特征 | 第32-46页 |
| 4.1 沉积相划分 | 第32-37页 |
| 4.1.1 三角洲相 | 第33-37页 |
| 4.1.2 湖泊相 | 第37页 |
| 4.2 岩性特征 | 第37-38页 |
| 4.2.1 砾岩类 | 第37页 |
| 4.2.2 砂岩类 | 第37-38页 |
| 4.2.3 泥岩类 | 第38页 |
| 4.3 电性特征 | 第38-41页 |
| 4.3.1 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 第38-39页 |
| 4.3.2 滩坝微相 | 第39页 |
| 4.3.3 河口沙坝微相 | 第39页 |
| 4.3.4 远沙坝-席状沙微相 | 第39页 |
| 4.3.5 前三角洲泥 | 第39页 |
| 4.3.6 滨浅湖坝微相 | 第39-40页 |
| 4.3.7 滨浅湖滩微相 | 第40页 |
| 4.3.8 泥坪微相 | 第40-41页 |
| 4.4 储层沉积相发育特征 | 第41-45页 |
| 4.4.1 纵向发育特征 | 第42-44页 |
| 4.4.2 横向发育特征 | 第44-45页 |
| 4.5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储层非均质性及油气分布 | 第46-56页 |
| 5.1 储集体发育特征 | 第46页 |
| 5.2 储层展布特征 | 第46-49页 |
| 5.2.1 纵向发育特征 | 第46-47页 |
| 5.2.2 横向发育特征 | 第47-49页 |
| 5.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9-55页 |
| 5.3.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9-51页 |
| 5.3.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1-54页 |
| 5.3.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4-55页 |
| 5.4 油气层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