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页 |
1.绪论 | 第6-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7-8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1.3 研究视角与目标 | 第10页 |
1.3.1 研究视角 | 第10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1页 |
1.5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1-15页 |
1.5.1 黔西南背扇艺术 | 第11-14页 |
1.5.2 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 | 第14-15页 |
2.黔西南背扇艺术在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 第15-20页 |
2.1 对于视觉符号的失位与意义重塑的价值 | 第15-16页 |
2.1.1 元素化与功能的异化 | 第15-16页 |
2.1.2 位置与意义的重塑 | 第16页 |
2.2 对于视觉形象的失序与场域重构的价值 | 第16-18页 |
2.2.1 旅游场域的奇观化 | 第17页 |
2.2.2 连续性视觉场域的重构 | 第17-18页 |
2.3 对于视觉秩序的局限性与可能性的价值 | 第18-20页 |
2.3.1 从景点到全域的视觉形象转向 | 第18-19页 |
2.3.2 视觉形象“组织的复杂性”探究 | 第19-20页 |
3.黔西南背扇艺术在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 第20-40页 |
3.1 乡村旅游客源结构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地理区域结构 | 第20-21页 |
3.1.2 人口特征结构 | 第21页 |
3.1.3 购买行为结构 | 第21-22页 |
3.2 游客的凝视分析 | 第22-25页 |
3.2.1 乡村旅游“前凝视” | 第23-24页 |
3.2.2 旅游者现场视觉体验 | 第24-25页 |
3.2.3 旅游者凝视记忆 | 第25页 |
3.3 设计理念及构建原则 | 第25-29页 |
3.3.1 市场性原则 | 第25-26页 |
3.3.2 系统性原则 | 第26-27页 |
3.3.3 特色性原则 | 第27-28页 |
3.3.4 地域性原则 | 第28页 |
3.3.5 可持续性原则 | 第28-29页 |
3.4 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定位 | 第29-32页 |
3.4.1 乡村旅游品牌的形象定位 | 第29-31页 |
3.4.2 “形象遮蔽”效应的应对 | 第31-32页 |
3.5 视觉形象设计元素挖掘与提取 | 第32-36页 |
3.5.1 设计元素的分类 | 第32-35页 |
3.5.2 设计元素的提取 | 第35页 |
3.5.3 设计元素的转换 | 第35-36页 |
3.6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第36-40页 |
3.6.1 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 第36-37页 |
3.6.2 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 第37-39页 |
3.6.3 视觉形象传播设计 | 第39页 |
3.6.4 视觉形象设计维系 | 第39-40页 |
4.黔西南背扇艺术在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第40-48页 |
4.1 纳孔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现状调研 | 第40-43页 |
4.1.1 纳孔村特色旅游资源概述 | 第40-41页 |
4.1.2 纳孔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现状调查 | 第41-43页 |
4.2 纳孔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定位分析 | 第43-44页 |
4.2.1 纳孔村游客感知调查 | 第43页 |
4.2.2 纳孔村品牌形象定位 | 第43-44页 |
4.3 纳孔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应用 | 第44-48页 |
4.3.1 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 第44-46页 |
4.3.2 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 第46-47页 |
4.3.3 视觉形象设计维系 | 第47-48页 |
5.结论与局限 | 第48-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