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选题的理由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19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一、农民素质 | 第21-22页 |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 第22-23页 |
三、新型农民定义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论述 | 第26-27页 |
四、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与我国农民素质提升的关系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 第28-34页 |
一、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 第28-29页 |
二、法律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三、经营管理能力匮乏 | 第30-31页 |
四、道德标准模糊 | 第31-32页 |
五、参政意识不强 | 第32-33页 |
六、体育卫生事业建设水平不够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 第34-36页 |
一、城镇化与农民素质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 第34-35页 |
二、当前农民素质水平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影响我国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分析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局限性 | 第36-37页 |
二、封建专制政治的腐朽性 | 第37页 |
三、封建宗法制度的恶性影响 | 第37页 |
第二节 政府投入不足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一、基础教育投入规模较小直接造成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 第38页 |
二、政府财政对基础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投入不够到位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 | 第39-40页 |
一、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 第39页 |
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偏重城镇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市场经济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一、市场经济引起农民群体利益的调整 | 第40页 |
二、市场经济引起农民价值观念的改变 | 第40-41页 |
第五节 作为主体的农民自身的原因 | 第41-42页 |
一、农民自身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 | 第41页 |
二、农民自身具有浓厚的封闭的小农意识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外农民素质培养的实践和启示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民素质培养的实践 | 第42-44页 |
一、日本: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 第42页 |
二、韩国:重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 第42-43页 |
三、美国:注重促进农民技术更新 | 第43页 |
四、英国:注重系统的培训体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民素质培养的实践 | 第44-45页 |
一、印度:重视基础教育 | 第44-45页 |
二、埃及:重视农业教育,农业学科贯穿于教学始终 | 第45页 |
三、巴西: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 第45页 |
第三节 国外农民素质培养的启示 | 第45-49页 |
一、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 第46-47页 |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培训体系 | 第47页 |
三、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对策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的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 第49-50页 |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的强大引擎作用 | 第49页 |
二、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高校、企业的作用 | 第49-50页 |
三、提高对基层农业行业的投入 | 第50页 |
第二节 发展农村体育卫生事业,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素质 | 第50-51页 |
一、构建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 第50-51页 |
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第51页 |
三、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第51页 |
第三节 统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 第51-52页 |
一、榜样示范 | 第51页 |
二、文化引领 | 第51-52页 |
三、法治规范 | 第52页 |
第四节 完善普法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 第52-53页 |
一、完善农业、农村立法,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 第52-53页 |
二、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治规范运行 | 第53页 |
三、完善农村普法方式,创新法治服务形式 | 第53页 |
第五节 培育农民市场意识,提升农民经营管理素质 | 第53-54页 |
一、普及经营管理知识,培育农民市场竞争意识 | 第53-54页 |
二、发挥传媒在市场化生产经营中信息传播的作用 | 第54页 |
三、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经济人作用 | 第54页 |
第六节 改善农民政治参与状况,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素质 | 第54-56页 |
一、加强农民群众自身和干部民主意识的培养 | 第54-55页 |
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 | 第55页 |
三、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