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武汉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系统再塑造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一、绪论 | 第6-12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点 | 第11-12页 |
二、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形象与行为识别系统概述 | 第12-19页 |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 | 第12-13页 |
1.形象的定义 | 第12页 |
2.城市形象的定义 | 第12页 |
3.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 第12-13页 |
(二)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形象定位 | 第13-15页 |
1.城市形象理念的核心内涵 | 第13页 |
2.以新发展理念重塑城市形象内涵 | 第13-15页 |
(三)行为识别系统 | 第15-17页 |
1.行为识别系统的内涵与结构 | 第15-16页 |
2.行为识别主体及其行为方式 | 第16-17页 |
(四)新发展理念对行为识别系统的指导作用 | 第17-19页 |
三、新发展理念下武汉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系统的现状 | 第19-28页 |
(一)创新发展理念下的行为识别系统现状 | 第19-20页 |
1.政府注重三大战略建设 | 第19页 |
2.企业重视高新技术与人才引进 | 第19-20页 |
3.市民之家提供公共服务与学习平台 | 第20页 |
(二)协调发展理念下的行为识别系统现状 | 第20-22页 |
1.政府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 | 第20-21页 |
2.企业之间缺乏协调与联动发展机制 | 第21页 |
3.市民的共建意识和自律意识日益增强 | 第21页 |
4.汉马活动体现了武汉精神 | 第21-22页 |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的行为识别系统现状 | 第22-23页 |
1.政府建造山水园林城市卓有成效 | 第22页 |
2.企业环境资源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 第22-23页 |
3.市容保护有较大提升,但生活环境仍然不乐观 | 第23页 |
4.武汉园博会体现出城市活力 | 第23页 |
(四)开放发展理念下的行为识别系统现状 | 第23-25页 |
1.武汉市电视问政促进政府效率提高 | 第23-24页 |
2.汉派企业缺乏对外品牌和对外服务功能 | 第24-25页 |
3.外界对市民行为存在误区 | 第25页 |
(五)共享发展理念下的行为识别系统现状 | 第25-28页 |
1.中心城区与周边市郊发展不协调 | 第25-26页 |
2.行业信息平台的对接与共享不到位 | 第26页 |
3.城乡居民融合问题严重 | 第26-28页 |
四、新发展理念下武汉城市形象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28-37页 |
(一)创新发展理念下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28-29页 |
1.发挥武汉科教优势,打造产学研发展基础 | 第28页 |
2.营造创新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 第28-29页 |
3.利用市民之家平台,坚持教育的具体性和实践性 | 第29页 |
(二)协调发展理念下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29-31页 |
1.推行高效执政,加强行政机关建设 | 第29-30页 |
2.遵循执法制度,促进市场和谐发展 | 第30页 |
3.增强社会公德的法制化,提高市民行为自觉性 | 第30页 |
4.开展文体活动,培养精神风貌 | 第30-31页 |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31-32页 |
1.发展山水城市自然景观,发掘文化古城历史底蕴 | 第31页 |
2.完善环境资源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1-32页 |
3.提高市民的自我认识性,建设精神文明城市 | 第32页 |
(四)开放发展理念下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32-34页 |
1.打造服务型政府,树立政府诚信形象 | 第32-33页 |
2.加大引入外资的规模,完善对外开放服务功能 | 第33页 |
3.发展本土传媒业,普及汉派文化与武汉精神 | 第33-34页 |
(五)共享发展理念下行为识别系统的再塑造 | 第34-37页 |
1.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缩小城乡差距 | 第34页 |
2.努力培育企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 | 第34-35页 |
3.运用传媒平台,塑造武汉形象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