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重难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7页 |
第2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阐述 | 第17-29页 |
2.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1“天”的含义 | 第17页 |
2.1.2“天人合一”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及发展演变 | 第18-22页 |
2.2.1 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18-19页 |
2.2.2 两汉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19-20页 |
2.2.3 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20-21页 |
2.2.4 清朝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21-22页 |
2.3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2.3.1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 第22-23页 |
2.3.2 重义轻利的利益观 | 第23-24页 |
2.3.3 参赞化育的发展观 | 第24-25页 |
2.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 | 第25-26页 |
2.4.1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趋向科学 | 第25页 |
2.4.2“合一”的路径由单向向双向转化 | 第25-26页 |
2.4.3“天人合一”是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 第26页 |
2.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 | 第26-27页 |
2.5.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地位 | 第26页 |
2.5.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出路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文化价值 | 第29-35页 |
3.1 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 第29-31页 |
3.1.1 有利于个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 第29-30页 |
3.1.2 有利于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 第30页 |
3.1.3 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道德观的不足 | 第30-31页 |
3.2 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第31-33页 |
3.2.1 有利于个人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 第32页 |
3.2.2 有利于个人形成万物平等的价值观 | 第32-33页 |
3.3 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利益观 | 第33-34页 |
3.3.1 有利于个人正确认识道义原则和物质利益 | 第33-34页 |
3.3.2 有利于个人正确认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 第35-39页 |
4.1 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35-36页 |
4.1.1 有利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为规范的养成 | 第35页 |
4.1.2 有利于树立处理关系的和谐原则 | 第35-36页 |
4.2 有利于促进人与家庭关系的和谐 | 第36-37页 |
4.2.1 有利于重视人伦之道 | 第36-37页 |
4.2.2 有利于“仁”的推广 | 第37页 |
4.3 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 第37-38页 |
4.3.1 有利于促进群与己的协调发展 | 第37页 |
4.3.2 有利于实现情与理的交融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 | 第39-53页 |
5.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 第39-46页 |
5.1.1 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 第39-40页 |
5.1.2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40-42页 |
5.1.3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5.1.4 我国生态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5.2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 第46-47页 |
5.2.1 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哲学基础 | 第46页 |
5.2.2 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46-47页 |
5.3 促进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 第47-49页 |
5.3.1 有利于扩大生态文明行为的主体 | 第48页 |
5.3.2 有利于统一生态文明行为的方式 | 第48-49页 |
5.4 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 第49-50页 |
5.4.1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49-50页 |
5.4.2 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道路 | 第50页 |
5.5 促进生态地球的全球协作 | 第50-52页 |
5.5.1 有利于共同面对全球生态问题 | 第51页 |
5.5.2 有利于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 第51-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