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研究思路第18-19页
第2章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方法第19-25页
    2.1 相关理论第19-23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9-20页
        2.1.2 生态足迹理论第20-23页
    2.2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第23-25页
        2.2.1 生态足迹第23页
        2.2.2 生态承载力第23页
        2.2.3 生态赤字/盈余第23-25页
第3章 苏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第25-47页
    3.1 苏州市区域概况第25-26页
        3.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页
        3.1.2 社会经济概况第25-26页
    3.2 数据来源第26页
    3.3 苏州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第26-34页
        3.3.1 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有所降低第26-29页
        3.3.2 苏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大幅下降第29-32页
        3.3.3 苏州市人均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第32-34页
    3.4 苏州市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分析第34-47页
        3.4.1 各地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结构差异显著第34-38页
        3.4.2 各地生态承载力均呈下降趋势,但承载力结构差异明显第38-42页
        3.4.3 各地生态赤字变化趋势及结构均不相同第42-47页
第4章 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第47-57页
    4.1 苏州市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第47-48页
    4.2 苏州市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第48-51页
    4.3 苏州市生态足迹消费结构不合理第51-53页
    4.4 苏州市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断降低第53-55页
    4.5 苏州市土地承载力供给不协调第55-57页
第5章 苏州市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第57-62页
    5.1 STIRPAT模型及指标选取第57-58页
    5.2 回归结果及分析第58-62页
第6章 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第62-69页
    6.1 推动人口结构转型,从人口大市向人力强市转变第62-63页
        6.1.1 控制人口规模第62页
        6.1.2 提高人口素质第62-63页
    6.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消耗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第63-65页
        6.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63页
        6.2.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第63-64页
        6.2.3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第64-65页
    6.3 积聚科技创新动能,从产业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第65-66页
        6.3.1 提升科技投入水平第65页
        6.3.2 激发创新驱动活力第65-66页
    6.4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从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变第66-69页
        6.4.1 切实保护耕地第66-67页
        6.4.2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第67页
        6.4.3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第67-69页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69-72页
    7.1 研究结论第69-70页
    7.2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分析
下一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蚌埠TL现代产业园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