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6-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6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6-8页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8-13页 |
| 一、隐蔽现象在日本的起源 | 第8-9页 |
| 二、隐蔽现象在中国的现状 | 第9-11页 |
| 三、隐蔽青少年的内涵解析 | 第11-13页 |
| 第三章 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 二、大五人格理论 | 第13-16页 |
| 三、其他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 一、研究思路和过程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 第21-36页 |
| 一、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 二、相关分析 | 第26-34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36-41页 |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第36-37页 |
| 二、引导“隐蔽青少年”走出“隐蔽”的启示 | 第37-41页 |
| 第七章 本研究的反思和局限性 | 第41-42页 |
| 一、本研究的反思 | 第41页 |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