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 桃资源概况 | 第12页 |
2 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2.1 器官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 第13-16页 |
2.1.1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13-15页 |
2.1.1.1 常用外植体类型 | 第13-14页 |
2.1.1.2 基本培养基类型与生长调节剂 | 第14-15页 |
2.1.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 第15-16页 |
2.1.2.1 常用外植体类型 | 第15-16页 |
2.1.2.2 基本培养基类型与生长调节剂 | 第16页 |
2.1.3 其他添加物 | 第16页 |
2.2 胚状体再生植株 | 第16-17页 |
3 遗传转化概述 | 第1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三种基因型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18-34页 |
1 引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2 药品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4 培养基 | 第19页 |
2.1.5 培养条件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三种基因型桃无菌组培苗叶片的获得 | 第19-20页 |
2.2.2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0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3.1 毛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25页 |
3.1.1 毛桃组培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23页 |
3.1.1.1 毛桃组培苗的获得 | 第21-22页 |
3.1.1.1.1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和不同取材部位对毛桃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1页 |
3.1.1.1.2 不同取材时期对毛桃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1.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桃组培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毛桃胚培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3-25页 |
3.1.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桃胚培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 ‘秋蜜红’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5-28页 |
3.2.1‘秋蜜红’组培苗的获得 | 第25-26页 |
3.2.1.1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和不同取材部位对‘秋蜜红’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5页 |
3.2.1.2 不同取材时期对‘秋蜜红’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秋蜜红’组培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中油桃14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28-30页 |
3.3.1‘中油桃14号’组培苗的获得 | 第28-29页 |
3.3.1.1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和不同取材部位对‘中油桃14号’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8页 |
3.3.1.2 不同取材时期‘中油桃14号’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中油桃14号’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30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0-34页 |
4.1 讨论 | 第30-32页 |
4.1.1 影响桃无菌组培苗初代培养的因素 | 第30-31页 |
4.1.1.1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1.2 不同采样时期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31页 |
4.1.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3 相同基因型不同叶片来源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页 |
4.1.4 不同基因型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页 |
4.2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桃叶片遗传转化 | 第34-47页 |
1 引言 | 第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1 材料 | 第34-3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2.1.2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 | 第34-35页 |
2.1.3 主要药品试剂 | 第35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1.5 基本培养基 | 第35-36页 |
2.1.6 培养条件 | 第3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1 外植体准备 | 第36页 |
2.2.2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 | 第36页 |
2.2.3 叶片转化 | 第36-37页 |
2.2.3.1 侵染 | 第36-37页 |
2.2.3.2 共培养 | 第37页 |
2.2.4 GUS组织学检测 | 第37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1 农杆菌介导的毛桃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7-41页 |
3.1.1 不同菌液浓度对不同来源毛桃叶片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2 不同AS浓度对不同来源毛桃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1.3 不同的侵染时间对不同来源毛桃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4 不同的共培养天数对对不同来源毛桃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1.5 不同的菌液侵染方式对对不同来源毛桃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农杆菌介导‘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3.2.1 不同的菌液浓度对‘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页 |
3.2.2 不同AS浓度对‘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不同侵染时间对‘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2.4 共培养天数对‘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不同侵染方式对‘中油桃14号’组培苗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4-47页 |
4.1 讨论 | 第44-45页 |
4.1.1 不同的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2 不同的AS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1.3 不同的菌液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4 不同的共培养天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1.5 不同的菌液侵染方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2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ABSTRACT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