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高温水热,溶剂热法合成稳定多功能化的介孔材料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9页
    第1节 纳米孔材料简介第19-21页
        1.1.1 微孔材料第19-20页
        1.1.2 介孔材料第20页
        1.1.3 大孔材料及复合孔材料第20页
        1.1.4 多级孔材料或微孔—介孔—大孔复合材料第20-21页
    第2节 介孔材料简介第21-28页
        1.2.1 介孔材料的分类第21-22页
        1.2.2 介孔材料的生成机理第22页
        1.2.3 表面活性剂的有效堆积参数g第22页
        1.2.4 介孔材料的组成第22-28页
    第3节 介孔材料(高分子)的应用第28-31页
        1.3.1 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第29-30页
        1.3.2 高分子附载催化剂方面的应用第30页
        1.3.3 介孔高分子材料在绝缘领域的应用第30-31页
    第4节 本课题的选择意义和主要成果第31-34页
        1.4.1 本课题的选择意义和成果第31-33页
        1.4.2 本课题的主要结果第33-34页
    第5节 本论文中表征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9页
第二章 高温合成稳定、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功能化介孔材料第49-105页
    第一节 引言第49-52页
    第二节 具有低介电常数的高稳定性的规则介孔酚醛树脂的合成第52-66页
        2.2.1. 样品的和合成第52-53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53-66页
    第三节 高温合成热稳定,可磁移动性能的规则介孔炭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第66-80页
        2.3.1. 样品的和合成(MOMR-N,MOMC-N)第66-68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68-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四节 高温水热合成稳定的具有超低介电常数的规则介孔氧化硅材料第80-90页
        2.4.1. 样品的和合成(SBA-15_T, SBA-16_T,JLU-20_T)第80-81页
        2.4.2 结果与讨论第81-90页
        小结第90页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5页
第三章 新型介孔高分子骨架固体酸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105-133页
    第一节 引言第105-106页
    第二节 具有疏水,大比表面积,稳定骨架的固体酸的合成第106-126页
        3.2.1. 样品的合成第106-108页
        3.2.2. 样品的表征第108-126页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3页
第四章 新型超疏水骨架的介孔固体碱的合成及其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第133-153页
    第一节 引言第133-134页
    第二节 具有超疏水,大比表面积,稳定骨架的新型固体碱的合成第134-135页
        4.2.1. 样品的合成第134-135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135-146页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3页
第五章 新型高效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离子液体功能化的超疏水介孔聚合物材料第153-171页
    第一节 引言第153-154页
    第二节 具有稳定疏水骨架,大比表面积离子液体功能化介孔聚合物材料的合成第154-156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156-165页
        5.3.1 氮气吸附等温线与红外光谱第158-159页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第159-160页
        5.3.3 差热热重研究第160-161页
        5.3.4 材料对水的吸附性能研究第161-163页
        5.3.5 催化活性研究第163-165页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1页
第六章 新型具有方向性(沿B轴)稳定介孔结构的ZSM—5沸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第171-187页
    第一节 引言第171-172页
    第二节 OM-ZSM-5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表征第172-174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174-185页
        6.3.1 样品的X射线衍射表征第174-176页
        6.3.2 样品的N_2吸附表征第176-178页
        6.3.3 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第178-180页
        6.3.4 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第180-185页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1页
致谢第191-193页
作者简历第193-195页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95-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阶统计量理论的地震层位自动拾取与油气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尺度构筑基元的层层组装膜